攘外必先安内(攘外必先安内对不对)

在中国历史上,既有“攘外必先安内”也有“攘外而后安内”,两种路线,很明显后一种占优势,是符合民族利益的正确决策。

先来批评几个攘外必先安内的失败案例。

1,蒋介石不抗日积极剪除军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而蒋介石却积极准备内战,要在中国建立他的绝对权威。这时候,他喊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用心不可谓不狠毒,好像反对蒋介石就是反对抗日一样。

日本两个月占领整个东北,蒋介石心疼不心疼?当然不心疼,那是张学良的地盘,现在张学良身败名裂东北军已经是蒋介石的囊中之物。所以蒋介石心中实际上是暗自窃喜的。反观淞沪抗战,上海涉及蒋介石核心利益,他派出了最精锐的嫡系军队第五军和税警总团参战,却打出了十九路军的旗号,说白了,既想保住上海,又不敢和日本撕破脸。

蒋介石在1940年珍珠港事件之前,对日军极度恐惧极度忍让,这不是温良恭俭让,更不是为民族大局而着想,这就是为建立自己的独裁统治寻找借口。

最能够暴露蒋介石不抵抗本质的是福建事变,这次福建事变的主力军是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所部,是淞沪抗战的英雄部队,是来自于与广东的粤系杂牌军。蒋介石为了清除异己,在福建事变中勾结日军扼杀了十九路军。

在抗日战争中,打的最好的恰恰是蒋介石的非嫡系部队,比如傅作义部的五原大捷、比如李宗仁带领的西北军川军滇军的台儿庄大捷。

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抗日战争中做了什么?胡宗南部围攻封锁陕北,顾祝同部发动皖南事变,杜聿明部缅甸争取外援,其他嫡系保卫重庆。

国难当头,蒋介石始终没有忘记建立他的独裁统治,最终天怒人怨败退台湾,“攘外必先安内”的教训不可谓不深!

2,崇祯帝杀忠臣灭义军亡国。

崇祯皇帝登基第一年灭了魏忠贤,第二年就有了十八路反王起义,同时关外敌人不进攻。崇祯帝现在最好的选择是招抚农民军、深化改革巩固国防,可是崇祯帝做的所有事,总结起来就一句“自作孽不可活”!

崇祯手下的能臣武将还是不少的,但是内讧严重。崇祯既不能像朱元璋朱棣那样乾纲独断压制内讧,也不能像嘉靖和万历那样微妙平衡坐收渔利。崇祯能做的是,把所有的本钱都去押宝,然后一步步把大明朝推向深渊。

崇祯总是想毕其功于一役,指望袁崇焕灭满洲,等了一年就着急处死了袁崇焕,指望洪承畴灭满洲,近20万人瞬间崩塌。最后卢象升、孙传庭等只剩下几千人,崇祯依旧是逼他们出战,逼他们送死。

有没有觉得,清朝统治者在后期培养地方实力派抵御太平天国,抵御西方列强的策略很有效吗?这哪里是“攘外必先安内”,简直是为了攘外培养了内患!

同理,东汉末年和唐朝末年也有类似情况,权利下放地方,地方形成军阀,起到了抵御外敌的奇效!

说两个“攘外而后安内”的例子。

1,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战国中后期,赵国是“七雄”中最弱小的,但是赵武灵王没有南下找魏国、宋国、韩国这些小国麻烦,反而自降爵位,自称“赵君”。面对匈奴等胡人,赵武灵王一面学习一面扩张,从匈奴哪里得到大量土地和战马,灭掉了中原腹地的中山国。

当赵武灵王回头再看时,赵国通过北部边疆的扩张,已经成了仅次于楚国、秦国的超级大国。如果赵武灵王先安内,先找魏国韩国的麻烦,估计早就被灭了!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大国都是这样崛起的,一开始齐桓公尊王攘夷,矛头对准了入侵黄河流域的戎狄蛮夷,成为春秋第一霸;战国的秦,灭掉西戎、灭掉义渠戎,才有了争夺中原的实力。

窝里横,从来都不是什么本事,恰恰是最懦弱的表现。说自己“攘外必先安内”更是懦弱到极点!

2,宋武帝北伐恢复汉室。

东晋十六国时期,汉人失去了北方大部分土地,很多汉人被称为“两脚羊”,当成少数民族的军粮。很多人吹捧冉闵拯救汉族,其实最有希望拯救汉族的,恰恰是东晋各路军阀。

东晋的军阀中,祖逖、庾亮、殷浩、桓温等人都发动过多次北伐,但最成功的是刘裕北伐。刘裕曾经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

在腐朽的东晋朝廷中,反对刘裕的人肯定不少,但刘裕就是要用北伐凝聚汉人的力量,振奋汉人的精神。只有打垮北方少数民族,才能建立起刘裕在东晋的绝对统治权力!

类似的,五代十国时期的皇二代大都容易被军阀覆灭,周世宗柴荣也不例外。柴荣面对满朝文武的质疑,第一时间用“高平之战”的天才军事才能征服内部对手,建立自己的皇权。

“攘外必先安内”,真是最有欺骗性的口号了!

(0)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