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里的曹操
大家好,我是兰台。
好久没和大家聊古代史了,今天兰台和大家聊一聊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传统观念认为杨修持才傲物,犯了曹操的忌讳,因此曹操才杀了杨修;也有说法是杨修掺和进了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中,而且还成了曹植的“军师”,曹操觉得杨修在挑拨自己儿子内斗,因此杀了杨修。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是那么正确,甚至可以说没有触及到汉末复杂的政治派系的最核心部分。
《春秋决狱》
01、
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从意识形态上来说是一个“儒教化”帝国,在东汉,儒学不仅仅是一种学说,更是被刘秀抬高到了信仰的高度。
因此,儒家的经典就成了比朝廷律法更加神圣的存在;在东汉,儒家典籍甚至比“汉律”更权威的法律条文,任何与儒家典籍相抵触的法律条文在东汉基本上都是无效的。
程树德就在《九朝律考》中指出:“汉时去古未远,论事者多傅以经义。”
而《后汉书·何敞传》直接记载:何敞“以宽和为政,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
这个郡里面有没有“怨声”,我们后人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何敞作为东汉重臣,他完全是抛开汉律,用《春秋》来断案。
由此可见,东汉“儒教化”之说不假,这有点类似于今天以色列,虽然以色列是一个共和国,但是谁都知道犹太教的拉比(神父)在以色列国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而东汉时期,经学世家就类似于今天以色列国的拉比们。
犹太教神职人员拉比
02、
这是因为儒家经典文字的简约和含义的深奥,不同的人往往做出不同的解释,不具有确定性;因此,只有那些累世以经学传家的世家才具有解释儒家经典的权威性。
东汉末年的大臣们基本上都出自经学世家。
比如袁绍他们家,从西汉就开始钻研《孟氏易经》;再比如被杀的杨修,他出自弘农杨氏,就是后来隋文帝杨坚要冒充的那个弘农杨氏,他们家的家传是《尚书》,更准确的说是传自欧阳生所著的《今文尚书》。
即使是曹操早期的核心“合伙人”颍川荀氏,他们家自然也是家传《荀子》。
换言之,在东汉中后期,想成为朝廷里有影响力的大臣,想让自己家族长远传承下去,必须有经学传承;即使没有家传经学传承,也要先去某一个大儒那里去深度学习。
这也是为什么郑玄作为隐士在东汉末年有那么大影响力的真正原因:郑玄的私学等于是今天考公强化班。
而那些没有经学传承甚至不愿意学习经学的豪强来说,他们只能选择要么从军,要么依附于宦官,本质上其实就是依附于皇权。
然而东汉政治大势就是皇权斗不过经学世家,这是东汉最底层的政治逻辑决定的;因此,不管是宦官还是军人,只要他们不学经学,那么他们的家族就走不远,他们会成为皇帝与经学世家斗法的棋子以及牺牲品。
03、
当然,东汉皇帝不是没有看到经学世家坐大对于皇权的危害,所以汉灵帝才“力排众议”创办“鸿都门”(类似大学),目的就是想和把持国子监的经学世家一争高下,经学世家看不上的,反而是“鸿都门”所提倡的。
比如蔡邕为首的大臣特别看不上,认为只是雕虫小技的“诗词歌赋”,“鸿都门”是最提倡的。
而三国里谁最喜欢吟诗作对写赋?
猜对了,就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
从学术脉络而言,曹操父子是典型的“不学无术”的土豪,他们和经学世家天然对立。
但是,在东汉末年的社会环境下,没有经学世家的配合,基本上不可能真正成为一方霸主,更别说统一天下的。
曹操也不例外。
他起家核心班底就是老家的亲戚朋友,这就是所谓的曹魏的谯沛武人集团以及以颍川荀氏为代表的颍川二三流经学世家为代表的颍汝士人集团。
电视剧里的荀彧
04、
尽管曹操也是依靠与经学世家合作逐渐坐大,最后统一整个北方的;但是曹操内心深处对于经学世家是非常警惕的;当然,以荀彧为首的经学世家与曹操的根本目的也是有区别的。
简单来说,曹操最终目的肯定是“篡汉自立”;而荀彧更想依托于曹操建立起“祭归刘氏,政归贤人”的理想化的东汉。
本质上荀彧的理想和今天以色列极端正统派的神职人员想的一样,以色列极端正统派的神职人员的理想也是建立一个完全由犹太教经典代替法律,神职人员凌驾于政治家之上的以色列。
只不过东汉是有一个活着的“神”,也就是刘氏皇族。
曹操与这些经学世家的矛盾其实是结构性的,是没办法调和的,但是两边又都很清楚没办法彻底划清界限。
所以,结果就是曹操虽然不得不重用经学世家,但是他真正核心圈子里能不用尽量不用顶级经学世家出身的。
以最后篡魏的司马懿为例,他家根据历史学家考证,其实是弃武从文的武将家庭转为经学世家的,在经学世家圈子里属于最底层。所以曹操愿意给这样的司马懿机会。
好像说了半天,没杨修什么事情啊。
马上。
电视剧里的曹操
05、
曹操对于经学世家子弟的态度可以从公元217年大瘟疫作为一个分界线。
在公元217年大瘟疫之前,曹操因为一直想要“篡汉”,所以对经学世家都采取拉拢为主;但是公元217年导致“建安七子”一口气死了五个的大瘟疫,使得迷信的曹操以为老天爷不允许他篡汉,所以公元217年开始,曹操开始放飞自我,不装了,摊牌了,对经学世家子弟收拾起来越来越狠。
而且曹操为了给世子曹丕铺路,他也准备狠狠震慑一下麾下的经学世家子弟。
但是,怎么震慑,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而不是莽夫,他也是有考量的。
说白了,他要找一个“影响力大,但是实际伤害小”的经学世家子弟来做杀鸡儆猴的那只鸡,他选择了杨修。
为什么选择杨修?
因为他是陕西人。
不开玩笑,自从刘秀迁都洛阳后,陕西人与河南人、山东人的矛盾就一直持续到唐末;当然,当时叫关西人与关东人。
举一个最实际的例子,王允联合吕布干掉董卓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罢免了关西人杨彪的太傅(杨修的父亲),他来做。
而且罢免了大量的关西的经学世家子弟出身的大臣,而重用关东人。
可讽刺的是,王允出身于太原王氏,其实不能算正宗的关东人。
而曹操建立的汉献帝小朝廷里,关西经学世家子弟就更少了,占绝对优势的依然是河南人,其次是山东人、再其次是河北人、山西人,最后是陕西人、湖北人打个酱油。
所以,曹操杀关西出身的杨修,不会真正去损害他麾下大批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的经学世家的利益;唯一利益受损害的只有关西的经学世家。
但是同时,杨修的父亲杨彪是东汉末年与袁槐齐名,名满天下的重臣,东汉最高的“三公”都做遍了,影响力是足够大的。
因此,曹操选择杀了陕西人杨修去震慑他麾下那些河南人。
别忘了,曹操杀杨修时距离他死只有三个月时间了,而且曹操虽然杀了杨修,但是没有动他父亲杨彪以及他的家族,杨修家族反而因为杨修之死,在曹丕篡汉后还维持了一个还算可以的待遇。
而同时和杨修辅佐曹植的,属于曹操最核心的谯沛圈子的丁仪、丁廙兄弟后来可是被曹丕灭族了的。当然这是后话。
曹丕篡汉
06、
因此,曹操杀杨修真实目的其实是借杨修的“人头”去威慑他麾下那些从没有看得起曹家的河南经学世家们,而从曹丕篡汉的顺利程度来说,曹操杀杨修震慑经学世家的目的确实也达到了。
曹丕篡汉可以说是异常顺利,没有任何波折,也没有任何一位经学世家出身的大臣敢于阻拦。
换言之,杨修其实是被曹操“借了人头”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