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效应(长尾效应是什么意思)

前阵,突然发现头条收益里竟然有收益,而那会都没有发布什么内容,却也有收益。尽管收益微乎其微。

那么,收益是怎么来的呢?

我想是之前写的文章经阅读而带来的。看数据确实是如此,而且有时阅读量不大,甚至个位数,但也仍有收益。

我意识到,这就是头条写作的长尾效应吧。

什么是长尾效应?

所谓长尾效应,简单而形象地说,就是长长的尾巴,尽管尾部很细,但是仍然是尾巴的一部分,而且可以很长。

当然,生物世界里的尾巴再长也是有限的。但是对于生产内容的头条或其它新媒体而言,因为网络的存在,使得内容传播与阅读的长尾至少在理论上可以无限延长,在偶然时候甚至可以变宽变大,而不仅是趋于细尖。

什么是新媒体创作的长尾效应?

结合头条来说,基于平台的推荐,在文章等内容发布后,会有相对较多的推荐,随着较多的推荐也就有相对较多的阅读的可能。这时阅读面、阅读量的“尾巴”是宽的、大的。

但是推荐时间段过后,阅读量一般会相应萎缩,那么阅读面、阅读量的“尾巴”就会变窄、变小。

但是,这个传播与阅读的“尾巴”在网络上不会立马断掉,它也许时隐时现,呈现线性细长,甚至偶然时候突然变宽的状态。

也许是平台仍在推荐,也许是仍然有人阅读。甚至也许是在某种因素作用下突然又有大量阅读。这就好比新冠初期的口罩需求,平时哪有多少需求呢?但是随着新冠这一黑天鹅事件的突然发生,它的需求量是突然暴增的,导致急速断货需要白天黑夜地赶工生产。

与“二八定律”的悖反

在传统纸媒中,内容是打包呈现的,人们的阅读只能是有限的选择性阅读。但在网络阅读中,大众的阅读具有更广泛的选择性,大众主动的阅读选择甚至可以影响内容的创作与呈现的形式。

在“二八定律”中,80%的读者关注20%的内容,20%的内容容易获得80%的阅读。但在网络媒介中,这不一定是铁律。80%的内容仍然具有获得80%关注的可能。这就是一些网红得以产生,一些新媒体得以鹊起的背景。

新媒体创作的四种长尾效应

总结起来,新媒体创作的长尾效应有如下四种:

1.流量长尾。

即所创作的内容虽然过了平台的推荐期,但是仍然有零星推荐或零星阅读。这种零星,一是数量上的,一是时间上的。只要网络与内容尚存,那么理论上阅读流量是不会停止的。它会随时间的继续而继续。

2.搜索长尾。

即阅读者通过关键词搜索而检索阅读到某新媒体上的内容,虽然已过平台推荐期。它取决于搜索者的检索需求,一旦被检索,它就有被阅读的可能。

3.关注长尾。

即某新媒体一旦被阅读者关注,如因平台推荐阅读,或偶然阅读到,或检索到,由此关注了某一新媒体,那么关注后就有可能阅读其里边的其它内容。

4.偶然性长尾。

即也许平常没有什么阅读,但是遇到某一偶然的因素而导致阅读量增加。比如关于某一人物的内容,也许平常被关注不多而阅读量低,但也许发生了某一有关此人物的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这就使得该内容的推荐与检索变得可能甚至更多。

如何促成新媒体创作的长尾效应?

基于以上四种长尾效应,对于新媒体创作而言,首先可以思考的是,什么内容可以形成流量长尾。一般来说,经得起时间检验,有长时间的阅读需要的内容,不受读者代际更替的影响。比如,关于历史人物的内容算不算呢?

其次,在内容创作中要有关键词意识,特别是标题,要有并且要能突显关键词。这是为了获得检索的更大可能。对于知识类、干货类、人物类等内容更是如此。

第三,要能获得对帐号的关注。一旦具体的篇章内容被阅读,尽量能引起读者对本平台媒体及至其它关联平台媒体的关注。这个时候,前提是,帐号内要有一定优质内容的储备与沉淀。如此才能储蓄与发酵长尾流量。

至于第四,因为偶然性长尾效应是低概率事件,它的发生是不可预期不可控的,因而也不是我们致力的方向。

而我们要在什么方面形成长尾效应、对谁形成长尾效应,这就跟我们自己新媒体的定位、意图有关。一旦这两者得以确立,就要在内容和读者上去促成长尾效应。

本质上,新媒体内容的长尾效应是互联网媒介迭加时间的复利。

朋友们是如何促成这一长尾效应的呢?

(图自网络)

(0)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