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之书(水产之书水产之书)

海货,海鲜,海味,海错。

这几个词汇,其实说的都是海中的物产,只不过有的用于白话,有的用于文言。其中的“海错”,就是比较文雅的一种。古代文人写书著作,多用“海错”一词。在清代,有一本记录海鲜知识的书籍,名字就叫做《记海错》。

在三面环海的胶东半岛,栖霞是为数不多的内陆县市。而有趣的是,《记海错》的作者,就是来自不靠海的栖霞,他的名字叫做郝懿行。

郝懿行(1757~1825), 字恂九,号兰皋,栖霞城人,出身于明清栖霞四大望族牟郝林李中的郝氏家族。

根据《栖霞县志》记载,他在乾隆五十一年以优贡入太学,乾隆五十三年中举,清嘉庆四年中进士,此后任户部额外主事达二十多年,道光五年病逝于京师。

就仕途而言,担任闲职的郝懿行并不显赫。但他在经学、训诂方面的成就非同小可,代表作有《尔雅义疏》、《春秋说略》、《山海经笺疏》、《易说》、《书说》、《诗说》、《礼记笺》等。

后来,这些著作被收录成集,称《郝氏遗书》,清末就曾刊刻出版。到了当代,齐鲁书社也曾整理发行了一套《郝懿行集》,全书有七大本,超过三百万字,真可谓大部头之专著。

在郝懿行的著作当中,篇幅只有五十多页(估计万字左右)的《记海错》其实并不起眼。但作为一本记录海产品的古书,它也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烟台市编修《水产志》的时候,也曾提到过这本书。

或许有的朋友心中会这样想:“栖霞不靠海,由栖霞人来写海产品,够资格么?”这一点,郝懿行当年可能也想到了(实际上他的妻子王照圆来自福山古现王氏家族,不仅距海不远,也很有文化,对郝懿行写书也很有帮助)。因此,他在写《记海错》的时候扬长避短,重点介绍的不是打鱼捞虾的方法,而是考证古籍对同一海产的记载,以及该海产在京师的流通情况。通俗一点来说,这是一本专门训诂“海鲜”的书。

训诂,多少会给人一种“佶屈聱牙”的感觉。不过,郝懿行在书中也记录了不少相对有趣的现象。其中,对于加吉鱼(现在通俗写法如此,《记海错》中写作嘉鯕鱼),郝懿行记载说:“啖之肥美……(然)经宿味辄败,京师人将冰船货致都下,因其形象谓之大头鱼。”

也就是说,加吉鱼味道鲜美,在京城也深受欢迎。但当时没有冷链物流,想要吃到味道比较好的加吉鱼,只能用冰船运过去。显然一般人是吃不起的,只有达官贵人才有这等口福。

再者,郝懿行又提到了海肠的鲜美。他说:“(海肠)海人亦喜啖之,或去其血,阴干其皮,临食以温水渍之,细切下汤,味亦中啖。”书中还记载,用海肠作为鱼饵,加吉鱼容易上钩。两百年过去了,据说如今的海钓人士,仍推崇这一方法。

此外,郝懿行还考证了在古籍《文选》和《南越志》中提到的“蜛蠩”,就是登莱海边说的“八带鱼”。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郝懿行写这本书时,是在嘉庆丁卯(嘉庆十二年)。当时他已经在京师居住数载,未免思乡。他自己在序言中也说道:“余家近海,习于海久,所见海族亦孔之多,游子思乡,兴言记之。”

因此,《记海错》写的不仅是海鲜,也是寄托了胶东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0)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