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纲领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顶强疼而恶寒。”
本条是太阳病提纲,亦即太阳病理界说。因而它是太阳病理阶段的一般性质,即共同性质。
因为脉浮发热恶寒头项强疼表明为伤寒在表病位的阳性病理反应,是太阳病理阶段中各具体证候的共同的证脉特征,也是共同的病理特征,即表病的阳性过程。
太阳病理阶段中各具体证候,无论其脉浮缓,或浮紧,或浮数,但脉必浮;脉不浮不是太阳病。发热恶寒是体表组织的抗御反应,所以发热恶寒为表证,若发热不恶寒则不是表证,当然也不是太阳证。脉浮为血管浅出、血流充盈;发热恶寒为功能亢进、代谢增高的表现,所以为阳性病理反应。头项强疼是伤寒太阳病的证状特征,总因脉浮而体表充血以适应体表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之抗病的需要,气血外趋亦同时上趋,头部充血而头疼。
所以,脉浮,发热恶寒,头项强疼为太阳病必然的脉证。脉不浮的不是太阳病;不发热的不是太阳病;发热而不恶寒的,或头不疼项不强但脉浮发热的皆不是太阳病。
本条脉证表明了太阳病为伤寒表病位的阳性病理过程。这是太阳病的病理根据。本条脉证为太阳病的辨证标准。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以上两条是太阳病理阶段中的两个病势类型。两条都冠以太阳病字样,即是指具有太阳病的一般性质。提纲既已指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疼而恶寒,以下凡说太阳病三字,即概此脉证,凡说此脉证,即是言太阳病,仲景文例如此。这种以纲带目的文字形式,正好与用一般性为向导对特殊性的研究内容相统一。
上条太阳病,脉缓是浮缓。因太阳病三字已概脉浮、头项强疼。所以本条为脉浮缓、发热、恶风、头项强疼、汗出之证。对这一证候名之为中风。名为中风,是姑假以中风之名,不必为中风之实。
下条,太阳病,脉阴阳俱紧即尺寸俱紧。亦为浮紧之脉。因太阳病三字已概括其一般性质,所以此条证为脉浮紧,发热恶寒,头项强疼,身疼呕逆,无汗。
为何知道无汗呢?因脉浮紧而知发热无汗。紧脉则是血管收引之象,弹博有力。此脉管收引则汗腺收闭,主寒冷或疼痛,所以知道发热恶寒无汗。
名为伤寒亦是姑假以伤寒之名。用伤寒、中风之名以区分上述两种过程。因这两种证候有着太阳病的同一性质,但一为脉浮缓,汗出;一为脉浮紧,无汗。有汗无汗之一证不同,在治疗上亦有所不同,所以特加以区别。
文中恶风与恶寒是病情的轻重不同,并无本质的不同。恶风证为或当风吹或衣被扇动则恶寒,否则便不寒。而恶寒虽不当风即厚衣被服亦恶寒。临床中常见如此。中风与伤寒不必分为不同病因引起的病理过程。
在仲景文字中只是区分太阳病有汗无汗的两种病势,以区别应用解肌法与发汗法。并不是凡言中风便必用解肌法,凡言伤寒必用发汗法。仲景常中风与伤寒互言、合言,而立法用药必根据脉证表现,绝无一例是根据病名用药的。
如22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又如46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于此可知:无论中风伤寒,凡具有太阳病的一般性质,有汗者用解肌法,无汗者用发汗法。中风与伤寒乃太阳病理阶段的两个不同的病势类型。其区别即太阳病之有汗与无汗。在太阳篇中各具体证候是按照有汗与无汗而分为两类的。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本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一段文字是仲景区别伤寒与温病的指示。太阳病并不概括温病。六经只是伤寒的六经,决不是一切热性传染病的六经,若认为文首冠有太阳字样即认定为太阳温病,是不解伤寒文字。太阳病已有定义:“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疼而恶寒。”凡具这一性质的即太阳病,否则便不是太阳病。本条太阳病三字之意当是似太阳病而非太阳病。
太阳脉浮头疼发热而恶寒,此证虽亦脉浮头疼发热但不恶寒。太阳病不渴,此证发热而渴。文首虽冠以太阳病字样,而证状并不是太阳,而且也不是伤寒这一病种。仲景分六经是为伤寒立法,并不论温病,只出此一条鉴别法,所以并不出温病治法。
伤寒与温病是不同病因引起的病理过程,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和治疗法则与方药。所以伤寒与温病必须严格加以区分、鉴别。
对于伤寒与温病的不同治法,清代吴鞠通说得甚好:“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妙在导邪外出。”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本条为病性的辨证指标。
凡是病有发热的便是阳性病理过程。发热恶寒意在发热。因体温升高而发热,表明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这种病理反应是在机体器官功能强盛和体液充实的条件下产生的,如太阳病发热恶寒;阳明病发热恶热;少阳病往来寒热;都是在功能强盛的机体条件下的抗御反应。因而都是阳性病。只是因病位各自的生理特性不同,而热型不同。
凡是病无热恶寒的便是阴性病理过程。体温低落的恶寒表明功能衰退、代谢减低,是在机体器官衰弱和体液虚亏的条件下产生的病理反应。如少阴病恶寒四肢逆冷;太阴病手足冷;厥阴病厥热胜复:都是精气已夺,功能衰弱的表现,都是阴性病理过程,但也因病位的功能特性不同而有不同的寒型。
以发热与无热恶寒作为病性的辨证指标,不能看作是绝对的东西。发热与恶寒是在功能亢进与衰退的物质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寒与热只是一种现象。现象是反映本质的外在的东西,因此在临床中还需要透过发热与恶寒这一现象去看功能盛衰的本质,才能保证辨证无误。比如阳性病当体温调节中枢发生机能性障碍时,出现的真热假寒,以及阴性病理过程中当阴寒过盛时出现的真寒假热,亦称格阳、格阴,则需要通过其他脉证的辨析,看到阴性与阳性的病理本质。方不致被假象所蒙蔽。
11、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本条是辨别真寒假热与真热假寒之证。以发热与无热恶寒来辨别阴阳病性,在一般情况下也要根据脉证的全面材料而定。但由于机体内因的变化,寒热出现假象。例如:“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再如:“伤寒脉滑而厥,里有热也。”
本条是以病情来判断寒热的真假。一般情况中,病情是没有假象的。总之,在辨证中对寒热阴阳的病理性质,应根据脉证及病理的全面材料而定。
【声明 :以上内容选自郭老《伤寒六经求真》,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非专业人士请勿盲目试用!文中广告由系统自动生成,内容与本号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