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的坏处(安乐死的坏处是什么)

在阐述安乐死的利与弊之前,先来跟大家分享一个早年前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吧。

只是一天的时间,经常能看到的摩的阿文进医院了,被诊断为白血病,俗称血癌。既然确诊是癌,就是绝症,就是有万贯家财也是白搭,见阎王也是迟一天早一天的事。

时日不多的阿文倒是淡定得很,把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的老婆,叫到身边:“这病治不好,别白扔钱了。倒不如省下来给儿子念书,儿子还小,以后花钱的时候更多。我不在了,以后你们娘儿俩只靠着你那个烟摊会很难的!收拾东西回家吧。”

妻子闻言,早已哭得泪人一样,紧紧抱着丈夫,声泪俱下:“文,别说傻话了。医生说会有希望的,以前也有治好了的……”

见妻子一根筋,油盐不进,阿文粗暴地打断她下面的话:“别听医院忽悠了!你见过哪个医院会把钱篓子拒之门外的?”

阿文见到妻子可怜巴巴的样子,又于心不忍,马上放低声音,继续苦口婆心地劝说着:“这么些年来,我们两口子起早摸黑的,也没多少积蓄,儿子的学费会越来越高,不能耽误了他!再说我这病根本就治不好,就是把全部家当搭进去,也救不活我,何苦呢?”

眼看着妻子还是一脸坚定要为自己治下去的神情,阿文把牙一咬,狠下心来道:“你要是这么执拗下去,我干脆一口农药喝下去。死对我来说,只是迟一天早一天的事!”

妻子立时陷入了两难境地!不治吧,夫妻多年竟然见死不救,还有丁点夫妻情分吗?再说,阿文还年轻,就这么撒手而去,又是多么残忍的事情!只要有一份希望,就要尽十分的努力。钱花没了,还能赚回来,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主意已定,妻子瞒着丈夫,要求医院继续治疗。

阿文见说服不了妻子,又从另一个角度继续劝阻:“就撇开花钱的事不说吧,接下来又是化疗、电疗、理疗,搞得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还落得光秃秃的秃瓢。到最后,钱没了,形象也没了,命也照样要丢,啥也捞不着,这何苦呢?”

妻子一脸的茫然,一脸的无助,一脸的凄切,只有耸动着双肩,声嘶力竭的抽泣……

阿文痛心地瞅着妻子那痛不欲生的哭泣,终于下定决心,在病房里写下遗书,躲到郊外的林子里,喝下了一瓶农药,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故事结束了,留下了一长串深深的思索:如果曾经盛行于西方的安乐死,能移植到中国,阿文也不用忍受烈火烧心灼肺的痛苦,而安详舒心地长眠下去。一边是情感上的残忍,一边是理智上的解脱,安乐死在这两难的境地中,终于夭折在东方唯孝唯人道的儒学理念中。

说到这里,我还想用一个相反的故事,来诠释一番对不治之症的坚持过度治疗,最终也没有挽救回患者的生命。

一场突如其来的中风,虽然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拯救回来了,但可怕的后遗症却把脑动脉堵死,最终破裂。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并要求家属赶紧办理出院手续。家属哀求医生一定要把患者救活。医生告知家属,像这样的情况非常危急,即使行开颅清淤手术,能治愈的希望也不大,但家属恳请立即手术抢救。

尽管医生尽力了,最后还是没有挽回患者的生命,溘然长逝。

最后一算账,统共花去了40多万的治疗费用!其结果就是钱没了,命也没了,只留下巨额债务。

或许这是不合适宜的一句忠告,如果安乐死能被国人接受,患者没有痛苦而有尊严地离去,家属也不会欠下巨额债务。

安乐死的出现,不是谋财害命,而是对于那些没有生的希望的濒死病人的一种解脱,是减轻他们的痛苦,好让他们在最后的有限时间里,有尊严离开这个世界。

尤其是瘫痪病人,卧床十几载,自己难受,护理的家属更是无法启齿地跟着受罪。还有就是那些重症老年痴呆症患者,不但记忆全失,就连大小便都失禁,他们已经没有任何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可言,就是实际意义上的行尸走肉,安乐死对于他们,也同样是一种解脱。

尽管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也没有人不去珍惜生命。但明知靠外力根本就无法延续生命周期的时候,为什么还要作无谓的努力,企图来挽留这段生命呢?人总有一死,当人在世上要遭受痛苦,还要连累家人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早一点离开人世?

当然,好死不如赖活着。问题是活着受罪受苦,不活反而能保持美好的脸面,安详地摆脱痛苦的折磨,于己于人都是上上之策。

只可惜,这些道理虽然谁都懂,可又没有谁真正能接受。认为安乐死是对病人的残忍,是轻视生命。说到残忍,如果病人每天要经受病痛的折磨,难道又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一种残忍吗?

对病人是残忍,对于护理的家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残忍呢?“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就是天长日久对家人的摧残。当然,有人会说可以雇请护工,或者送进福利院,这其实又是另一种遗弃不管。何况这一切都要有钱才行得通啊,这一切虽然不是天文数字,但对于普通的打工人绝不是轻松的负担。可除了这些费用之外,还免不了昂贵的医疗费用。综合起来,难道不是对病患家属的另一种残忍吗?

这些道理非常遗憾地败给了以孝道和人道思想,熏陶了几千年的炎黄子孙,成为安乐死落户中国的一大障碍。致使安乐死只是在很小范围内使用,如执行枪决的时候才偶尔用到。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安乐死能不能最终被国人接受,取决于国人对生与死的传统观念的改变。这或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许我们这一代人也不会看到了。

(0)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