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青楼妓院是十分明显的时代标志,经常出现在古装影视剧中。青楼妓院里除了花魁光彩夺目外,老鸨也是令人印象深刻。老鸨打扮妖娆,动作浮夸,捏着手绢招呼进楼的客人;客人掏钱时她们的笑容是最热切的,还故作娇俏,嘴里连连说着吉利话;一旦客人没了钱财,她们翻脸比翻书还快,黑着脸把没钱的人扔出去,转头又对着别的"钱袋子"极尽笑脸。那老鸨一直都是这种形象吗?她们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这样搞笑夸诞的角色又是靠什么在剧中存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在元杂剧中找寻老鸨群像产生的始末吧!
老鸨群图
一、何谓老鸨?
1、"老鸨"一词的由来
"老鸨",又称"鸨母"、"鸨儿",是对古代娼门女性老板的称呼。"鸨",鸟名,最早出现在《诗》卷六《唐风》中的《鸨羽》篇。此鸟是候鸟,生活在中国境内,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其背上的羽毛为黄褐色,且夹杂黑色斑纹;二是其喜淫无厌,没有固定配偶,会同意其他任何鸟的求欢。因为鸨鸟没有固定配偶的特点,人们就把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强加在它的身上,将"淫乱"的罪名扣到它的头上,认为这种鸟是淫鸟,同时,更是借这种鸟对同样没有固定配偶、缺乏贞操观念并进行肉体交易的女性进行道德隐喻。
除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戏曲中角色名称与"鸨"读音相似。元明时代,人们将戏曲舞台扮演老妇人的角色称为"卜儿",也就是卜旦。这个称呼最早开始于唐代。王国维也在《古剧脚色考》中说妓母被称作老鸨有可能是出自"卜"一角。还有一种说法是"卜儿"就是"鸨儿",造成差别的原因只是南北方言的读音不同。明阙名《墨娥小录》卷十四《行院声嗽·人物》记载,北方妓母是鸨儿;南方妓母是卜儿。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鸨"确实成了老妓的代名词,同时也隐喻着愈渐深重的道德批判色彩。
鸨鸟
2、老鸨群像的演变历史及意义
老鸨是妓母,同样曾经也是妓女,但是老鸨所代表的妓女历史与中国娼妓历史并不完全相同。换句话说,中国娼妓历史开始于殷商奴隶制巫文化时期,而老鸨代表的妓女历史是封建社会娼妓制度的产物,是娼妓历史发展的后期阶段。娼妓最开始带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人们祭拜神灵而女巫代表神灵予以反馈的神圣形象。后来父系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娼妓的地位急转直下,不再是神灵的代表,而变成男性发泄欲望的工具,从宫妓、军妓到官妓,最后小商品经济繁荣,私娼出现,老鸨也应运而生。
老鸨形象并不只出现在元杂剧中。实际上,老鸨形象受到文学创作者的关注要早于元代,在唐传奇中就有类似的角色出现,但是,这一形象突然大量出现并愈发血肉丰满却是开始于元代。元代的特定社会背景使老鸨形象趋于丰满,而老鸨形象的丰满又促进中国文学史中女性形象的丰富。因为之前描写的多是名门淑媛、节妇烈女或巾帼女侠类的女性形象,老鸨形象的出现使得女性形象美丑相合,完全符合文学审美原则。另外,老鸨作为一个女性能够抛头露面也从侧面反映出元代女性的地位有所提升。
清朝妓女像
二、老鸨群像火热的原因
1、社会背景
元朝是游牧民族统治的朝代。看过历史的人都清楚,元代统治者十分轻贱汉文化,甚至在初期就废除了科举制,这就使得那些习惯了"学而优则仕"的文人失去了奋斗目标,前途一片灰暗。文人阶层跌入深渊,无奈自嘲"八娼九儒十丐",也因此文人对排在自己前面的娼妓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其创作中常探讨这类人物。汉文化被打压,就意味着程朱理学对民众的束缚减弱,女性对男性的附属程度大大下降,贞洁观念在女性道德领域也逐渐淡化消失,纲常观念渐渐破裂,女性获得了相对的思想解放,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2、创作者心理
元杂剧中老鸨通常是作为强大恶势力打压妓女与书生的爱情,而奋起反抗老鸨的却总是风尘女子,书生消失不见,只等女子快胜利时突然出现,心安理得地享受团圆结局。这样看来,这些书生真的很窝囊,没有一点儿担当精神。但我们想想元代士子的境遇也就释怀了。科举制被废,他们又手无缚鸡之力,除了读书,根本想不到别的谋生手段,只能日日沉溺于失意痛苦的自我折磨,同时其社会地位还只比乞丐高一级,这也促使他们将以前那种高高在上的创作视角下移,开始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
不得不感叹,会写文章的人总能找到自我安慰。元杂剧中风尘女子与书生的幸福结局其实是元代士子用巧笔为自己编织的一场华丽的梦。这样完美的爱情与这般奉献的女性只是他们情感缺失的心理折射,甚至是心灵寄托。文人士子将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与痛苦转嫁到虚幻的戏剧中,将现实中强大的恶势力幻化为老鸨,想象自己与佳人一起打倒老鸨夺取胜利,最后抱得美人归。而现实却是戏剧落幕,只余叹息,这些美妙的故事仅仅是懦弱痛苦的文人写给自己和处于同样境遇的社会底层人民的一首虚妄的才子佳人诗。
元杂剧《杜蕊娘智赏金线池》
三、老鸨的戏曲形象
1、老鸨的妆容扮相
中国古代戏剧中,涂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步骤,因为涂面不仅仅可以区分角色,还更是隐含着一种道德评价,正如歌词所唱:"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角色的面部色彩搭配与戏中人物性格、观众道德评判都有很大关系。老鸨形象异军突起,批量出现在元杂剧的爱情风月戏和青楼粉黛戏中。戏中老鸨作为强大的恶势力,费尽心机拆散相爱的风尘女子和有才书生,这说明老鸨是丑角,肩负着反衬美好的戏剧责任。因此,老鸨常扮丑面,即在脸上点黑斑或黑痣,或者是把脸涂成五颜六色,故扮丑怪。
脸谱图
2、老鸨的说白
老鸨在戏中只是配角,只能说不能唱,但老鸨的说白形式却是丰富多样的,其多分为三种:一是"定场诗"。"定场诗"是对仗的韵白,用在开头介绍人物身世、故事背景,带领观众进入剧情。二是"旁白"。"旁白"是老鸨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说的话,用来推进剧情,避免情节拖沓,使故事节奏更为紧凑。三是"对口白"。"对口白"是老鸨与剧中其他人物的对话。老鸨在对话时,多使用民间的流行口语,其中还夹杂着俚语和粗话,通俗易懂简单明了。
3、老鸨的作用
在一部完整的戏中,老鸨出场少则一次,多则四次,台词数量也十分有限,但并不意味着老鸨这一角色不重要。我们应该注意到,凡有老鸨角色的戏,都是以老鸨的定场诗和开场白拉开帷幕的。前面讲过定场诗的重要性。而且老鸨是作为拆散"鸳鸯"的配角存在的,她们的舞台存在就是为了形成戏剧冲突,使情节跌宕起伏。老鸨形象的丑陋罪恶也与青年男女的纯洁善良形成对比,善恶之分、美丑之辨在舞台上就显得异常鲜明。同时老鸨的重重阻挠也会促使男女主人公的反抗性格渐趋成熟,人物逐渐丰满。
才子佳人图
四、老鸨形象的突出特质
1、反传统妇女德操
以前程朱理学盛行的时候,女性必须遵守繁多苛刻的无理要求,比如男女间不可以见面更不可以独处;女性不得跨出外庭、不得窥视外壁;女性要是被窥视必须藏好自己的脸,要是不得已出门必须躲着不能被男人看见……但这些要求在那些只看得见铜钱的老鸨眼中不值一提,她们对此弃之如履。老鸨心中那原本应该竖起的妇德被无贞无操、无品无德的畸形拜金主义彻底取代。老鸨唯利是图,招徕着"八方来客"。那些进入青楼妓院的男性虽然不是眷属,但只要他们囊中富有,就可以和青楼女子自由"通合"。
老鸨除彻底信奉拜金主义外,她们说的话也是粗鄙不堪,那些从未出现在女性嘴中的词,如贱人、叫花子身子、腌腌臜臜、希臭、奴才,却一一出现在老鸨口中。她们大肆喧嚷、无拘无束。而这些粗俗鄙陋的话语也彻底暴露了在文化不受重视的知识荒芜年代背景下妇言辞令的堕落。与先前的传统女性必须遵守的高兴时不可大笑、生气时不可怒斥的言辞礼仪相比,老鸨的言辞就显得生动自由,同时还展现了特定时代赋予老鸨的粗俗与暴虐的人物特点。
端坐的传统女性
2、反母性意识
在爱情风月戏和青楼粉黛戏中,老鸨手下的风尘女子大多称老鸨为"娘"或"母亲。"这在影视剧中也是十分常见的景象,因此可以想见创作者设定的老鸨和其手下的风尘女子的关系应该是母女。但是,正是她们之间畸形的母女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中国母亲的形象。在那个万恶的畸形时代,老鸨的人格已经完全被金钱扭曲了。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中不存在善良,更不用说母性的善良。钱财,是她们行为举止的唯一方向标杆。
事实上,老鸨又被称作"假母",这个"假"字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老鸨与她所训教的风尘女子可能没有血缘上的关系,而是假借母女之名的主奴关系。第二层是虽然可能血缘上是亲生的母女关系,但从老鸨的行径来看,她们不配成为母亲,因为这些老鸨用一种扭曲甚至变态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亲生女儿,将自己的亲生女儿视作赚钱的工具。为了赚钱,她们以自己女儿的尊严和幸福为代价,强迫她们一次又一次地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并在她们的从良道路上充当着顽固的绊脚石。
青楼男女嬉戏剧照
结语:元代文人士子呕心沥血创作出属于自己和处于同样境遇的底层民众的催眠曲,同时在催眠曲中融入时代的气息与自我的不甘。老鸨粗鄙拜金的形象是创作者对生活在那个畸形时代的身不由己的底层民众的同情与哀叹。老鸨虽在戏曲舞台上是起催化作用的配角,但老鸨所代表的女性在自己的生活里却不是配角——她们是自己的主角。她们用粗俗对抗礼教,用刚强对抗外界的异样目光,用心狠手辣的作风换取安定优渥的生活。她们没有变,只是生活的毒打、时代的畸变让她们忘记了最初的自己、忘记了最初的方向而已。
参考文献:
1、 《论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
2、 《论元杂剧中的鸨母形象》
3、 《宋元戏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