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医(中国古代女医生)

古代十大名医古代十大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天士、葛洪、孙思邈、薛生白、宋慈、李时珍。古代十大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天士、葛洪、孙思邈、钱乙、朱丹溪、李时珍。历史十大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天士、葛洪、孙思邈、 钱乙、马希麟、李时珍。

1、扁鹊

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因此被称为“脉学之宗”。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2、华佗

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医术全面,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华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造手术外科的专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发明麻醉剂“麻沸散”及发明用针灸医病的先驱者、创始人。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这种全身麻醉手术,在中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创举。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华佗也是中国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善于治病,还特别提倡养生之道。华佗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的预防理论,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

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3、张仲景

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4、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

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

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世界上最早治天花等病的记载。

5、孙思邈

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孙思邈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在中医学上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并在著作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声明是“崇本之义”。

孙思邈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

6、皇甫谧

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

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晋武帝时累征不就,自表借书,武帝赐书一车。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 、《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纂集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终于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也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并被誉为“针灸鼻祖”

7、叶天士

叶天士,名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

叶家世代业医,祖父叶时,甚通医理,父亲叶朝采,益精其术。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途径,被尊为温病学派的代表。

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

清代对温病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医家是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后人称之为温病四大家。

8、李时珍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被后世尊为“药圣”。

李时珍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南直隶、河南、北直隶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9、钱乙

宋代著名儿科医学家。钱乙对儿科医学贡献卓著,后人称其为“儿科之圣”。

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该书比欧州最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三百年,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

10、宋慈

南宋法医学家。

著有《洗冤集录》五卷,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也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广传国内外,对于法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因而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11、薛生白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与叶天士同时而齐名。

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

故也知薛雪并非专一业医者,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病篇》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

12、朱丹溪

朱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朱震亨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

13、马希麟

清朝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世誉为医仙。

他精通于内外妇儿各科,在噎嗝、反胃二症及辩癫、狂、痫之异治卓越有识。

他行医六十余载,虚怀前人的医术理论,融合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在行医过程中长期验证,秘制了马世堂内服外用的有效奇方。他手著的《诸病奇方》、《奇方医论》等书籍对后人在行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古代十大女医

我国古代医术相当发达,历代出现不少医术精湛的女名医。她们医德高尚、医技精湛、救死扶伤为民除病,得到后人的敬仰和称道。包括义妁、鲍姑、张小娘子、谈允贤、曾懿、淳于衍、胡愔、邢氏、蒋氏、方氏。

其中古代四大女名医是西汉义妁、晋代鲍姑、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

1、义妁

义妁是我国史书记载中最早的女医生,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是中国古代四位女名医之首。

曾拜长安第一名医郑无空为师,苦学医术,悬壶济世,一时间被誉为女中扁鹊。

她医疗技术精湛,不仅善于治疗各种疾病,而且尤擅长妇科。后来,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便将她征入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最终被汉武帝册封为女国医,是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

2、鲍姑

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

她出生于一个官宦兼道士之家,其父鲍靓是广东南海太守。她长期与丈夫葛洪在广州罗浮山炼丹行医。

医德高尚,擅长灸法,尤精通艾灸法,善于医治赘瘤与赘疣等病症,为百姓解除病痛,被尊称为“女仙”、“鲍仙姑”。

3、张小娘子

宋代有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名叫张小娘子。据说,在张小娘子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一位云游郎中路过门前,向她讨杯水喝。张小娘子见是一位银髯老人,气度不凡,便将他请进屋里,让座沏茶,还热情地招待饭菜。那位老郎中见她聪明贤慧、手脚勤快,便将开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传授给她,还赠她一部秘而不传的《痈疽异方》。

后来,经过不断实践,张小娘子终于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凡是疮疡痈肿的病人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一时名声大噪,病人应接不暇。她又把外科技术传给丈夫,于是夫妇俩都成了当地名医。

4、谈允贤

谈允贤生于明朝天顺5年,其祖父谈复、祖母茹氏为当时名医。

秉承家学,从十来岁时即“昼夜不辍”地攻读各种医学典籍、著作有《女医杂言》一书传于世。

谈允贤后嫁杨姓男子为妻,婚后不久患上气血失调,就自我诊治、试药,后来生了三女和一子杨濂,每当子女有病,她都亲自为他们诊治。

直至其祖母去世,她才真正在外行医。一些女性患者,患了妇科或外科疾病,由於封建社会礼教的束缚,羞於请男医诊治,就纷纷来找她医治,每每获得奇效。

5、曾懿

清末著名女中医、女诗人

在其母左锡嘉淳淳教诲下,曾懿自幼研读经史,擅长丹青、文辞。许多患者由于医治无效而丧生。曾懿既怜乡民之无辜,更恨庸医不识寒温,泥执古方之无能,乃废寝忘食地苦读家藏医药典籍,上始汉、唐,下迄清末,凡精辟之论述,严谨之方剂,都一一摘录下来,悉心钻研。

曾懿的思惟和学识主要反映在她的著作《古欢室丛书》中。这部丛书由《女学篇》、《医学篇》、《诗词篇》三个首要部分组成。

6、淳于衍

汉宣帝时期宫廷女医,古代最早的妇产科医生之一。

女子行医,始于汉代。当时出现了一批民间女医,她们中医术高明者,常应诏担任宫廷女医。淳于衍便是其中的一个。她虽来自民间,没有经过专门医学学校的传授培养,但是她天资聪慧,勇于实践,在与各种疾病搏斗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医疗经验。淳于衍精于切脉,通晓医药,有“女中扁鹊”之称。

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为了提升丈夫的地位,受到大将军霍光夫人的利诱,谋害皇后许平君,卷入宫廷斗争。在权臣霍光的庇护下,逍遥法外。地节四年(前66年),随着霍光去世后,汉宣帝诛杀霍氏家族,坐罪处死。淳于衍利欲熏心,失去医德,成为中国医史上一个记入史书的故意杀人医者。

7、胡愔

胡愔,号见素子,又称见素女或见素女子

今所见胡愔的著作有:《黄庭内景五藏六府图》一卷,收入明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修真十书》卷五十四;《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说》一卷,见收於《道书全集》;正统《道藏》洞玄部灵图类国字号还收有《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一卷。

《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与《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二著,论旨相同,但文字互有出入。二篇前均有序文,大意相契,亦略有文字差异。前本先後言肺、心、肝、脾、胆诸脏,分析各脏的次第为:一、图说,明某脏之生理解剖位置、形状、重量、功能等,二、修养法,言以气、津、思等方式调和各脏;三、相病法,诊断脏腑病症;四、治病方,对症下药,各有处方;五、吐纳法,以气调理肝、脾、肾、胆四脏,六、忌食法,分时节禁忌食物,如肾病“十月勿食椒”等;七,导引法,劳动肢体,旨在活动筋脉,去诸脏积聚风邪之气。

8、邢氏

在周密的《齐东野语》卷十八中,记载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女医邢氏。她是南宋绍熙年间人,当时的阁门官韩平原要出差,邀请她来为自己诊脉,看自己的身体能否顺利地完成这次旅行。邢氏诊脉後,认为他的身体并没有什麼大问题,但需要担忧的是他夫人的身体。果然不出邢氏所料,几个月后,韩妻就病故了。

当时还有一个叫朱胜非的丞相,他的儿媳妇病了,也邀请邢氏来为其诊治。邢氏看过以後,说这是小病,不吃药也会好的,但她却不能怀孕,一旦怀孕将必死无疑。全家人都不相信,认为邢氏危言耸听,毫无根据。可後来的情况却如邢氏所言,这女子怀孕后不久也病故了。

9、蒋氏、方氏

明朝安徽休宁人。蒋氏是婆,方氏是媳。婆媳二人,继承家学,专业儿科。凡急慢惊风、癫痫、疳疾,经她们治疗,无不著手成春。人们称赞她们是神医国手。

其他

上古名医:苗父、僦贷季、俞跗、I吱伯、伯高、少俞、雷公、桐君、巫咸、巫妨、

先秦名医:伊尹、巫彭、医缓、医和、医询、

唐代名医:甄权、甄立言、张宝藏、崔知悌、许胤宗、张文仲、韦讯、李虔纵、王焘、秦鸣鹤、王冰、昝殷、甘伯宗、

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刘完素

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为后世所称金元四大家中的第一位医家。

他初曾拜陈先生(陈师夷)为师,学成后独立行医,声誉渐隆。其为医,独好《素问》,朝夕研读,手不释卷,终得要旨,并根据其原理,结合北方环境气修特点,及民众饮食醇厚、体质强悍的特性,围绕《内经》病机十九条,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

随着他的创新理论广泛流传,师从者甚多,先后有荆山浮屠、葛雍、穆子昭、马宗素、镏洪、常德、董系、刘荣甫等从之,私淑者也不少,如张从正、程辉、刘吉甫、潘田坡等,最终形成明显的寒凉攻邪医风。开创了金元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形成金元时期一个重要学术流派“河间学派”。

李东垣

李杲,字明之,,“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据《元史》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

等等

(0)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