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荒杂谈
(本文为拾荒杂谈原创,抄袭必究,欢迎转载!)
如果说二十一世纪的男性成年人对万恶的古代封建社会还有什么眷恋想法的话,三妻四妾排第一位,青楼指定就是第二位。
可以说古装电视剧中的男人只要学坏,那常去青楼听歌弹曲,和相中的姑娘卿卿我我必定是要成为清单中第一项要完成的事情。然后就是彻夜留宿,互相私定终身,最后为女子赎身,进而演变成负心人,一套完整的“读书人负心痴情女子,着红衣午夜纠缠”的经典惊悚恐怖古装剧就此完本。
在人们通常的认知当中,青楼就是进行“午夜交易”和诞生痴男怨女负心汉的专职场所,或者更直白的表述为“妓院”。
青楼等于妓院这一固定思想是在清朝初年才开始出现,出身青楼的女子是连乐籍的戏子都不如的低等身份,最好的出路就是给大户人家做第七八九房小妾,然后生个庶子孤独终老。
当然,这种思想通常贯彻在很多的古装电视剧中,以至于现代人的认知也是如此。这种思想认知倒也不能说有什么错,毕竟青楼卖身在清朝时期是真实存在的。但如果将时间往前推上千百年,青楼出身的女子可是凡夫俗子万万不可奢求的人间仙女。
青楼一词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两晋时期,所谓“南开朱门,北望青楼”,朱门意思即是朱红色的大门,而青楼也是青色瓦片的楼房。
在两晋时期,士族门阀掌握着朝政的命脉,他们身份优越,故需要在一些地方彰显出优越等级。将大门涂成醒目的朱红色就成了这些王侯贵族表示阶级层次的简单有效手法。当然不仅是大门,在住处上面也要营造出尊贵感,所以他们又将楼房顶上的瓦片换成精心烧制带着光滑釉面的青瓦,将这种价格不菲的青瓦铺在楼房上,不仅熠熠生辉,而且看起来和朱红色的大门十分相得益彰,极显尊贵。
朱门
所以,朱门和青楼的意思就是帝王将相等贵族所居住的地方。而能从两晋时期青楼出来的女子定然是天之贵胄,地位优越,故才说这时期出身于青楼的女子才是凡夫俗子可望而不可得的女神。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出身于朱门青楼的女子历来都是大家闺秀,不管是气质,还是学识,亦或是长相和家境都是女子中数一数二的。尤其是门阀制度高度发展的两晋南北朝时期,娶一个皇室公主有时候还要承担乱世被灭国牵连的危险,而娶一位居住在青楼的门阀士族女子,不仅能得到一位贤惠的美女做妻子,还能顺势和门阀贵族结成姻亲。而且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部分政权都是由门阀扶持的,所以不用担心因为战乱而失势遭到牵连。
由此可见,娶青楼女子堪称百利而无一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两晋南北朝之后,包括隋唐初期都是将这类女子列为娶妻选择第一梯队,此时期青楼出身的女子几乎包含了女性所有的光辉点。
到了唐朝中期往后,门阀士族的影响力大不如从前,特别是五代十国的兴起,天下话语权逐渐向平民倾斜,而这时的青楼女子失去了耀眼的门阀贵族光环便从神坛上开始掉落。最直观的体现在五代十国以及北宋初期一些以卖艺为生的女子所聚集的场所也开始被称之为青楼。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报复性心理,得不到的就要彻底诋毁直至毁灭。
古装女子,图文无关
青楼女子从以前的遥不可攀变成了贫贱伶籍,但发展还算是不错,青楼女子的整体走向都是以琴棋书画为主,靠附庸风雅,博文人之乐为生。虽然身份上的失籍将其拉下了神坛,但是五代十国至北宋初年的青楼女子大都是知书达理,个别女子甚至比一般的文人还要学识渊博。由此可以推断大部分的下场也不是很差,普遍都成了大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仙女”,比较好的出路就是嫁给尚未出名的文人,博一个好的未来,亦或者是嫁给权宦做平妻或妾,差一点的也是寻个普通读书人相夫教子。
青楼开始正式做“皮肉生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靖康之变”带来的衣冠南渡,让大部分人开始由北方迁往南方,无数的家庭门户支离破散,大不如从前。都说富宋富宋,但遭逢“靖康之变”的南宋早已不再那么富裕。为了贴补家用,也为了更好地生活,许多贫苦女子开始进入青楼,并逐渐打破了卖艺不卖身的行规,变成了娼人。并逐渐与卖艺不卖身的清倌人以及卖身卖艺都占的红倌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古装女子,图文无关
西汉时期,基本货币铜钱实施“等量价值货币”,半两铜钱就必须达到铜重半两的重量,。但是在利益的驱逐下,很多不法官吏以及商人私造铸钱模板,将收回来的铜钱进行融化重新再模板铸造,原本重达半两的西汉半两钱经过偷工减料变成了十铢重量的“半两钱”(一两等于二十四铢)。重新减料过的半两钱流通在市场上,逐渐导致很多货真价实的半两钱开始被藏起,毕竟没人愿意当傻子,于是不久后,西汉市场到处充斥着造假的“半两钱”,而真正的半两钱却很难见到。
这就是最为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例子。南宋时期的青楼也正面临着这种危机形态。男人在清倌人这里寻欢作乐,听了一晚上的曲,喝了一晚上的茶水,钱财送出去不少,最后还不能一亲芳泽。而在红倌人那里,虽然才艺差了点,但是能得到实际的好处,并且花费也比清倌人少,至于娼人,花出去的钱财最少,却能随心所欲,虽然无甚才艺,但无碍其他。
于是最具性价比的“红倌人”和“娼人”逐渐将清倌人排挤出市场,导致大量的清倌人被迫开始从事交易,到了南宋末年时期,卖艺不卖身的清倌人已经彻底成为历史,偶尔会有博名声的青楼女子采取“清倌人”的方式,不过大都是沽名钓誉,最后也都被重金“消灭”,慢慢地,这种招式开始屡用不鲜,直至无人问津。
到了明朝时期,清倌人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青楼开始成为红倌人和娼人的舞台。
一山不容二虎,福地不生双龙。在青楼这种场所怎么可以容忍有高贵等级的存在?红倌人卖艺卖身,但正是因为有艺,所以一直处于青楼的上层,用现在话来说就是招牌旗舰。而仅靠卖相的娼人自认长相不输红倌人,同样都是交易,凭什么红倌人可以立牌坊?就凭会弹几首破琵琶曲?
于是乎,卖身的青楼女子又重新发起了对红倌人的驱除抵制行动。这次的行动持续很长时间,直到明朝末年,国力衰弱,而又恰逢内忧外患之际,民生富裕大不如从前,青楼为了保持营生,已经慢慢开始不再花财力培养部分青楼女子学习词曲。失去了才艺加持,同时也因为乱世危机, “红倌人”最终退出青楼,或成为戏子,或变成娼人。
到了清朝初期,青楼彻底变成了卖身的妓院,也就是从这里开始,青楼完成了历史下限的蜕变,成为了让人“不齿”却又“喜欢”的场所。
从一开始的贵族居住之地,慢慢变成附庸风雅场所,再到后来变成了从事卖身行当的妓院。青楼这千余年的发展史其实也是古代很多阶级和行当的发展史。没有人,没有任何阶级可以永远富贵。历史长河总是在不断淘选,淘选出一块看起来比较好的石头就放到岸边欣赏,让其从不见天日的水底转到风和日丽而又光明的岸上。但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雨水侵袭,原本光滑的石头开始粗糙龟裂,不复刚出水时的光滑。并最终慢慢消散在岸边,变成了组成岸边风景的沙砾。于是历史长河又一次重新从水底挑选石头,如此往复。
青楼就是这块石头,它从高贵走向低贱,不断顺应历史,不断接受雨打风吹。人们只知道它最后变成了沙砾,也一直用沙砾来认知它,却不曾想到它也曾“光滑”过。
历史迷人眼,拂沙始见真。
我是拾荒杂谈,一个不懂得文化和历史区别的拾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