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古代车起源的传说不少(有关中国古代车起源的传说不少于50字)

据《左传》记载,在公元前2250年夏朝初大禹时代,奚仲制造世界第一辆车,设有车架、车轴、车箱,为保持平衡,采用左、右两个轮子。《墨子》在"非儒"篇中也提到:"左者羿作弓,仔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可见奚仲作车信而可靠,后来有不少文献说:"黄帝造车,任重致远"。但此番传说,没有其他可靠记载,古典力学专家刘仙洲曾确认说,"马车是始于尧和舜之间的时代"。若相信起于奚仲,便在这个时代进一步发展为驯马拉车。从此推动社会发展。

河南安阳殷墟遗迹中的车马表明商代的车是单辕两轮车,甲骨文中许多 “车”字的造型可为佐证。

早在商代,我国车工已经能制造相当高级的两轮车,车轮有辐条,结构精致华美。

春秋战国时期,车轮的辐条数略有变化,辐条向毂斜置是一种比较先进的装置方式。当时已注意对车轮薄弱环节的加强 ,出现了夹辅。春秋战国时盛行车战 ,常使用数百乘以至数千 乘战车作战 。还出现高架战车如楼车和巢车,主要用于侦察和瞭望。这一时期的技术专著《考工记》中“轮人” 、“舆人”、“辀人”三篇约占全书篇幅之半,记录了一系列造车的技术要求和检验手段。例如用规校准车轮是否圆正,用平整圆盘检验车轮是否平正, 用悬线验证辐条是否笔直,再将车轮放在水中视其浮沉情况,确定其各部分是否均衡。

秦朝时,对车宽作出了统一的规定,为方便全国各地车辆往来,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即"车同轨"。因古代的道路都是土路,车轮反复碾压之后会形成与车轮宽度相同的两条硬地车道。长途运输的时候,让车轮一直在放在硬车道上,行走平稳,减少力量消耗和车轴磨损。同时能极大减少商品和旅客运输过程的成本。所以,车同轨也可以说是秦国统一的重要战略举措。

在车辆发展的过程当中,从机械结构方面来说,尤其重要的是指南车和记里鼓车的出现。

从三国时期开始,历代史书差不多都有记里鼓车和指南车的记载:但是比较简略。直到宋元时期,《宋史》才详细地记载了它们的内部齿轮构造。

指南车是一种双轮独辕车。车上立一个木人伸臂南指。只要一开始行车的时候木人的手臂向南指,此后不管车向东或向西转弯,由于齿轮系的作用,木人的手臂始终指向南方。在宋代,燕肃于宋神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造指南车,后来又有吴德仁于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再造指南车。

记里鼓车则具有一 套减速齿轮系,最后一轴在车行一里时才回转一周,并通过拨子 (凸轮 )使木人击鼓。指南车 的齿轮系比较简单, 但能自动离合, 技巧又超过了记里鼓车。指南车是传动机构齿轮系发展 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机械技术发展的标志。关于记里鼓车的制造,《宋史·舆服志》也有两项记载:一是宋神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卢道隆制记里鼓车;一是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到1110年)吴德仁再造记里鼓车。

到了宋朝,官僚们坐轿子的风气渐渐兴盛起来。这时高级车辆的制作和改进得不到重视,制车技术的重点也逐渐由乘人的车转到载货的车。宋朝的大车叫“太平车”,用五至七头牛拖拉。这时的独轮车前后两人把驾,旁边两人扶拐,前用驴拉,叫作“串车”。

明朝将前用驴拉、后以人推的独轮车叫“双缱独轮车”。除陆续出现的许多新型车辆和异型车辆外,还出现了帆车,即在车上加帆,利用风力助车行进。

到清朝时又出现了铁甲车和轿车。铁甲车有四轮,轮的直径约一尺,车厢包以铁叶,以保安全。轿车是马车与轿子结合的产物,外形如轿,用马和骡拉挽。徐扬的《乾隆南巡图》中就画有这类轿车。

清·徐扬 乾隆南巡图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来源:王懿荣纪念馆

(0)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