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信是什么(飞信是什么业务收费吗)

中国移动日前宣布将停止旗下飞信业务。这个一度辉煌的应用,就此将永久沉入地平线下。飞信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境地?

飞信是中国移动于2007年推出的即时通信(IM)应用,那时候,智能手机和手机上网还不普及,手机话费也很贵,手机用户用得最多的就是发短信。2006年中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近4300亿条,而那一年,中国内地手机用户只有大约4.6亿,这意味着,平均每个手机用户一年要发近千条短信。这是平均数字,对于一些重度用户来说,一天发几十条都不算什么。按照当时一条短信一毛钱的收费标准,短信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所以,中国移动推出能够免费发短信的飞信,迅速获得了大量的用户,到2010年前后,飞信已经有5亿注册用户,高峰时活跃用户接近1亿,在当时的移动IM市场以22%的市占率排名第二,仅次于移动QQ,超过微软的手机MSN。

飞信本来有望成为IM市场上的重要力量。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微信的发布,飞信迅速式微。飞信的一手好牌,为什么打得稀烂呢?

首先是定位偏差。飞信推出之时,正是中国移动因为手机短信赚得盆满钵满之时。中移动此时推出飞信,其目的还是扩大其在移动市场的占有率,而没有把IM本身作为战略市场来对待。因此,飞信一开始只能用移动手机号码注册,免费短信也只能发给移动手机,要发给联通或者电信的手机号码,则需要额外付费。虽然后来飞信开放了电子邮件地址和联通电信手机号注册功能,但要发短信给联通、电信手机,还是要另外付费(免费额度极少)。这固然有利于移动与联通电信竞争,但是却不利于其在整个IM市场上铺开。

此外,除了短信外,飞信还开发了多方通话等功能,这也是传统的通信服务。这些都显示,飞信在中移动的定位,就是在传统通信市场竞争的工具。当然,在短信和电话赚大钱的年代,让中国移动大力发展IM业务,无疑是要革自己的命,这是很难的。

二是错失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机遇。飞信推出时还是PC互联网时代,中国的移动通信还处在2G时代,除了短信和打电话,上网速度极慢,且流量昂贵。智能手机也还在发展初期,极不完善。在这样的环境下,飞信可以从联网的电脑上直接给手机发短信,手机端不需要流量,也不需要安装其他软件,就能接收信息并回复,因此,相比其他IM应用,飞信有着极大的优势。

但是,飞信没有抓住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迅速发展的机遇。2009年,中国正式发放3G牌照,2010年,苹果公司推出其史上最成功的iPhone4智能手机,2011年1月,微信推出1.0测试版。更快更便宜的移动网络,更强大的手机终端,功能更强大的应用软件,让手机短信迅速被移动IM应用取代,飞信的优势也荡然无存。此后,虽然中国移动曾试图将飞信转战企业应用市场,但还是无法与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类似应用竞争。无力回天之下,彻底放弃飞信,就成为中国移动不得已的选择。

当然,飞信的失败还有很多原因,比如在运营方面的力度无法与互联网企业相比,对市场的灵敏度不够,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调整,等等。

这反映出,中国移动作为一家大型通信企业,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束缚了自己,无可比拟的优势的另一面也是某种劣势。中国移动以通信业务起家,而基础通信业务的准入非常严格,中国移动靠着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牌照,每年坐收上千亿净利润,显然不需要很拼就能活得很好。而腾讯等所在的互联网领域,则是一个自由竞争、适者生存的市场。而且这个市场马太效应明显,第一名占据绝大部分市场,第二名都很难生存。这个市场上的玩家,必须拼尽全力,才可能胜出并生存下去。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如果企业不足够努力,那笑到最后的可能是另一家。

辛省志

(0)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