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9010号建议的答复》,就“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教学改革和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建议”做出答复。
教育部的答复说明了两点,一是英语的教学比重已经偏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各科目课时比例为:语文20%—22%,数学13%—15%,体育与健康10%—11%,外语6%—8%等。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普通高中外语必修学分课时比例约占必修总学分课时的7%。外语课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
二是学习英语仍有必要。外语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教育部的此番答复,可谓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近年来,关于英语学习的讨论屡屡引起争议。有一种观点富有代表性:英语学习是有必要的,但是没必要占用那么长的时间,重视到甚至有点畸形的程度;改革英语教学方法,不再以考高分为唯一目的,而是以口语对话、生活运用为主。甚至,希望英语学习的声音也不缺支持者。
这样的一些声音或多或少都有些道理,但也都有相应的问题,其中典型的是以一种功利的视角来看待英语学习,认为学了没用,或者说没多少用处。但这样的逻辑也不值一驳,因为若以“有用或没用”来评价,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等基础课程学习基本上都有什么用。扪心自问,从学校出来后,学校里面的知识又有多少实际用得着呢?单纯揪着英语不放显然不合理。
作为一门世界通用性语言,英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有两组数据值得一看,一是全世界互联网内容有60.7%是英文,而且内容增长最快的语言也是英语;二是在科研领域,统计发表的3000多万篇SCI论文中,英文占比92.5%。换句话说,学好英语是个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国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然。
掌握好英语,不仅是多了一门谋生的技能,也在于掌握了理解英语国家、感受多元文化、拓展国际视野、可以周游世界的途径。如今人们常说世界观,但如果一个人连世界的通用语言都没掌握、连世界都没看过,谈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呢?更主要的是,认识了世界,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国家。
昆明日报评论员
责编:杨芮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