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宝珠(暗黑破坏神多余的传奇宝珠)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乾坤浮一镜,日月跳双丸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在名篇《锦瑟》中借鲛人流珠的传说留下了一场凄美迷离的梦境。

《锦瑟》难解,鲛珠难寻,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宝珠扮演的,常常也是这样一个神异莫测、瑰美奇幻的角色。

元 刘贯道《竹林仙子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珠”的故事,甚至要从人类文明诞生之前说起。

在三万年至一万年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考古学者就已经发现了带有明显打磨和穿孔痕迹的石珠,经考证,这些石珠应该是用作装饰,这也是珠子至今仍保有的主要功能。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玉、玛瑙、绿松石等制成的珠大批量出现,“珠”的功能和意义也逐渐丰富起来。

夏商时期,珠子就已经被用来象征权力和地位,在礼乐制度建立后,珠子本身的材质、数量等更是与社会地位挂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文化地区,就有着以水晶、玛瑙等制作珠子作高级贵族组佩构件的现象。

战国 水晶玛瑙串饰 临淄郞家庄出土

同时,这一现象也在礼崩乐坏后逐渐崩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率先抛弃了对珠玉的推崇,如《后汉书》载:“佩非战器,韨非兵旗,于是解去韨佩……秦乃以采组连结于璲,光明章表,转相结受,故谓之绶。”

战国·秦 铜鼻钮“工师之印” 故宫博物院藏

也就是说,从这一时期开始,印绶逐渐成为了权力最明显的具象表现。这一制度也被后世沿用,至今印章还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难以替代的角色。

此时还有一种西亚传入的奇特宝珠风行——蜻蜓眼琉璃珠,这种在珠上镶圆、带彩色斑点或条纹的宝珠在西亚因为状似眼睛还被视为辟邪神物,甚至可以用来作贸易交换。

战国 陶及玻璃蜻蜓眼 大英博物馆藏

与之类似的是,中国本土的宝珠亦留下了不少的神异传说,甚至史书有载,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随侯珠”。

随侯珠如名所示,是春秋时期随国的一件珍宝,与和氏璧并称。据说随国国君随侯出游时偶遇了一条受伤的大蛇,心生怜悯的他命人救治了这条大蛇,后来这条大蛇入梦献珠报恩。

战国中期 随州擂鼓墩二号墓编钟 随州博物馆藏

此珠“径盈寸,纯白而夜光,可以烛室”,只可惜秦代以后下落不明,仅有传言此绝世珍宝随秦始皇入葬,在墓室中“代膏烛”之用。

这一时期的宝珠往往还是一种平民阶层难以企及的奢侈品,如著名的郑人“买椟还珠”典故,虽然椟在这个故事中更受买家青睐,但我们也可以看到“珠”被视为一种贵重商品。

而汉代以后,珠子逐渐成为了一种民间亦广泛使用的装饰品。在佛教传入以后,宝珠更是因其宗教形象进一步被神化。

佛教重要法宝之一便是如意宝珠,即白水晶珠,又称摩尼宝珠,因其光亮如明月,能抵御一切杂念侵扰。

水晶舍利 上海隆平寺出土

僧侣更是常持念珠修行,每祈祷或诵持一次,便拨一颗念珠。念珠数量固定,往往都是14、27、54、108等数,各象征着一种佛门概念,可见其重要性。

黄花梨念珠手持 研习社藏品

唐诗中的珠子则更多地作为一种美学意象,“大珠小珠落玉盘”是以珠落之声赞美琵琶声如天籁;而“美人卷珠帘”则是以珠串门帘烘托美人之绝色;珠还是首饰中不可缺少的部件,簪钗步摇等等都离不开宝珠的点缀……

唐 周昉《簪花仕女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时有一异物名“瑟瑟珠”,史书中记载“吐蕃妇人辫发,戴瑟瑟珠,云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马”。这里的瑟瑟珠其实指的就是西藏天珠。

在藏族传说中,天珠是神明遗落人间的殊胜佑吉珠宝,包含着庄严、殊胜、富足、具得的巨大能量,是藏密七宝之一,价值不斐。

天珠首饰 西藏博物馆藏

唐代还有一种十分典型的纹饰与“珠”有关,这种纹饰由一个个的小圆珠组成,圆珠或排成条带等形状,或围成一个圆圈,用以包围主题纹样,故而被称为“联珠纹”。

联珠纹其实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的花纹,广泛应用于青铜器、建筑、陶瓷等,很早就传入我国,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具有典型的盛唐特色。

新疆出土的联珠鹿纹锦

宋人更是嗜珠,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提到临安城盛行“穿珠”,珠子铺交易动辄“万数”,《梦梁录》中亦提到“盛家珠子铺”,可见此时珠子已经成为了一种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商品。

辽金蒙古等少数民族对宝珠的热爱更是不遑多让,辽人更是尤喜以宝珠玉石等串成的璎珞佩饰,贵族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便是璎珞项饰。

辽代 琥珀璎珞 陈国公主墓出土

到了明清时期,珠子更是大放异彩,珠子不仅在世情小说中频频出场,还在神魔小说中继续扮演“法宝”一角。

如《西游记》中灵吉菩萨的法宝“定风珠”,便有止风定风之奇效,不仅帮助孙悟空破了黄风怪的三昧神风,还可以应付铁扇公主的芭蕉扇。

《西游记》剧照之灵吉菩萨手握定风珠

明清金银首饰的鼎盛集中体现于帝后穿戴的冠冕、首饰等物,宝珠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点缀,尤以龙凤口中常设的衔珠、挂珠突出,其奢靡程度令人咋舌,刘銮《五石瓠》中就提到:“明朝皇后一珠冠,费资六十万金,珠之大者每颗金八分。”

明 孝端皇后 九龙九凤冠 礼服冠

清代还出现了一种配合礼服使用的饰品——“朝珠”,朝珠一般由108颗珠子贯穿而成,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

看到熟悉的数字和形式,我们不免会想起佛教僧侣常用的念珠,实际上,朝珠正是在念珠基础上借鉴历代朝服佩玉礼制设计而成,这也体现了清朝皇室对佛教的尊奉。

清 伽南香朝珠 故宫博物院藏

朝珠中最珍贵的又数东珠朝珠,据清朝典章制度规定,东珠朝珠只有皇帝和皇太后、皇后在宫中举行大典时才能佩戴。

东珠即产于东北松花江下游及其支流的一种淡水珍珠,据宋蔡滫《铁围山丛谈》记载,这种珍珠在北宋时期就非常名贵,径寸者价值二三百万。

清 乾隆皇帝朝服像(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明清时期瓷器上还常用一种“龙戏珠”纹样,常与云纹、海水纹等配合,气势威严,正显皇家风范。同样的,这一纹饰还广泛地出现在建筑、家具、织锦等等物品上。

清康熙 釉里红云龙纹钵缸 故宫博物院藏

明 填漆戗金琴桌 故宫博物院藏

据学者考证,龙戏珠这一图案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如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漆箱。箱上绘有二十八星宿图,图上有一长龙,其对面白虎腹下就有珠样的圜状“火”字,被认为是较早期的龙戏珠纹。

龙是中华传统图腾,自不必多说。但同时,我们也能明显地发现龙戏珠纹中的珠子常为“火珠”,带有明显的火焰纹,这其实是佛教与拜火教融合后产生的意象。

在传统瑞兽图腾和宗教的双重加持下,龙戏珠被赋予了更为神异的涵义。如明代志怪小说《述异记》就写道:“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越人谚云,种千亩木奴,不如一龙珠。”

清顺治 黄色云龙妆花缎夹裤(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值得补充的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珠子还十分特别地承担着一种实际功用,即作为计算工具实行的珠算

“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的《数术记遗》,不过在两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珠算其实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现在常认为的现代珠算起源于元明之间,与元代《算学启蒙》中的运算法则大致吻合。

《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柜台上摆有算盘

黄花梨15档算盘 研习社藏品

纵览宝珠的传奇,它在中华文化中一直处于美与神异的交界之地,中国人对宝珠的深刻崇拜在近现代小说创作中仍熠熠生辉。

在还珠楼主的笔下,宝珠是连接现实与神秘世界的重要道具;而在《鬼吹灯》中,贯穿全系列的正是一颗商周时便显现奇功的雮尘珠;《仙剑奇侠传》系列游戏中,分别具有风、雷、水、火、土属性的五灵珠更是有着守护苍生之能……

《鬼吹灯》中的雮尘珠

将人类文明暂时忘却,或许我们才能触碰到这种宝珠崇拜的根源——乾坤浮一镜,日月跳双丸。

– END –

(0)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