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研修茶座(济源研修茶座电话)

常亚歌:阅读,让我们找回真实的自己——对4.24“好老师”网络直播的回顾与梳理

分类:阅读360专栏

阅读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是一个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载体。数年来,我国对全社会阅读的逐渐关注,以至于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话题,这确实是一件好事。同时,作为与阅读距离最近的教师而言,做全民阅读的示范者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教书人读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一线教师真实的读书的确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那么,我们一线教师的阅读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通过适当的方式逐步改变这种困局,让阅读成为推动师生发展及一个区域教育发展的新引擎,成为实现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确实是一个极有价值的命题。

01 尴尬的教师阅读

教师本身就是教书的,读书是我们教师的分内之事,如果说我们的教师不阅读,我不太相信,因为教师们每天都在学校努力的工作着,几乎一刻也不得安闲。但这些年,每到“读书日”等这些关键节点,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对教师的读书说来说去,好像我们的教师都不爱阅读,从来不摸一部书,这是不公平的。可以这样的说,教师这个群体是最热爱学习的,也是距离书籍最近的,正是我们千千万万个辛勤的教师,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社会上急需的人才,支撑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是,社会对我们教师,甚至对我们的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与希望,而我们教师就阅读而言也有一定的不足,这才导致一些不同的声音。

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很繁重,非教学性活动又时又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让大家读书,特别是一个艰涩难懂且不能马上用上的专业书籍来说,其困难是很大的。当然,除去上述客观因素之外,在现行的评价机制下,教师“不读书”依旧可以很好的“生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举一个例子,一个老师可以不读书,但他可以拼命的挤占学生的时间,布置大量的作业,不断延伸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时长,用学生“优秀”的成绩来证明自己是一名好老师,于是,他们就可以绕过读书这个成本很高的路径,依旧得到自己应有的社会地位。这种方式短时间内看似有效的,但随着教师年龄的增加,精力的衰减,对学生的控制力会慢慢降下来,最终会落伍于时代。除此之外,一个单位缺乏教师阅读的良好机制,或者只是粗糙简单的命令式、运动式读书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教师读书的胃口。而让读书成了装点门面的一个幌子,需要的时候拿出来晃一下,不需要时束之高阁,久而久之,教师读书同样成为一个难以破解的顽疾。

其实,教师阅读根子上还是在于我们对阅读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他们不阅读,不读什么教育的理论,单凭经验足以应付眼前的学生,何必下那种苦功夫呢?于是,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大家请专家学者来学校参与教研活动,活动之后,授课教师与教授们一起评课的时候,总会有一定的“分歧”。如果仔细比较,我们会发现,一线教师与课程专家对课堂观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一线教师要注重技能训练并获得高分,专家学者则注重教育理念与课程设计意图的落地。两者相遇一定会碰出“火花”来。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教师的发展的突破口就在这个“差距”上,如果我们能横下一条心,把相关的理论读懂,吃透,那时,我们的教师会这些专家学者站在一个理论平台上对话,此时的教师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实践与理论的专家。纵观全国知名的一线教师,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的特质,既有实践能力又有理论支撑。而广大普通教师,缺了后者。所以,教师专业阅读的意义不仅仅是解决教出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回答如何更科学的教出好成绩,发展好学生的大问题。所以,我们不能把专业阅读仅限定于学科专业知识的补充,而要定位在完善个人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让教师自觉的在技能训练与学生的终身发展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件事,专家学者做不了,只有我们教师可以做,因为我们有“试验田”,有实践经验,唯一缺乏的就是系统的专业梳理与阅读。所以,教师是距离教育家最近的群体。

02 成长从“写作”开始

我是在十多年前陪同陈大伟教授推动区域观课议课的过程,发现上述问题的。我认为,教师们都热爱学习,都不拒绝成长,只是缺乏一个合适自己的途径与方式。看到老师高涨的学习的热情和他们甚至有些迷茫的眼神,我们心里都很着急,但没有办法,给他们推荐一些技术类的书籍,读读也不管用。但是教师阅读的问题却没有被我放过,直到几年以后才有能力去慢慢解决它。

一个偶然的机遇,济源教师的发展竟然“跳过”阅读,直接从写作开始了。2006年4月23日,一个随机的想法,让我在新浪网注册了一个名为“研修茶座”的博客,同时也注册了我个人的博客。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把自己的一些工作思考整理成为文字,“发表”出来。因为没有一点名气,写了几篇,没有一个人关注。于是自由自在的写博成了一种乐趣。后来,我想如果让教师也能自由自在的写博客,让全市教师多年的经验教训通过网络传播出来,应该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出于这个目标,我们把原来只用于编辑发布规范“稿件”的一个博客,升级成了大家可以实名注册,自由写作的研修茶座博客平台。同时,我们还给予岗位培训学时政策的鼓励,比如写一篇文章和实名评论都可以获得学时奖励。现在各种网络培训也是采用这种方式,只是太复杂,让老师们不太喜欢。因为有了这些辅助政策,加上前期大家对博客关注,在一个多月时间内,研修茶座博客网实名注册教师竟然超过了一万人。那是在2007年底的事情。当时济源全市的教师总数还不足7000人。为了引导教师是专业思考,我们设置了每周一个主题讨论,设置了精华日志栏目等,于是写博客,得精华几乎成了济源教师上班讨论的第一件事情。改变济源市教师的上网习惯成了我们网站的目标。一个小小的认可与鼓励竟然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内在动力,甚至有些年过半百的老师,半夜还在用一个手指头把自己的“大作”变成铅字,通过自己的博客点发出去,第二天一大早打开电脑看看自己文章下面有没有别人的留言!我当时是网站的设计者与管理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数据,通过成千上条数据,我看到了教师发展的热情,看到了他们被同行认可,被领导关注的渴望。我为所有的老师们喝彩。所以说,我们一线教师都是热爱学习的,他们是最渴望成长与进步的一个群体,我们真是没有理由去批评他们,去责怪他们。他们不是愿意成长,而是太缺乏像这种自由表达,并能得到社会认可的平台了。就在今晚我刚刚在“好老师”平台上对全国教师直播之后,我们的微信几乎被“加爆”,大家来自天南海北,山村城市,他们都要加入我们的“阅读360”,都要参与长达4年之久的名著阅读,难道说我们的教师真的不爱读书,拒绝成长吗?不是这样的。可惜的是,替我们老师说话的人太少,声音太弱了。

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同行认可是研修茶座成功的秘密所在。后来《河南教育》的王新荣副主编在采访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济源采访的几天,一直被一种积极、充满希望的快乐情绪感染着——无论是教体局干部,还是校长、老师们,我眼前的每一个人都绽放着明媚的笑容,都对“明天”充满信心;说起“研修茶座”,又是同样津津乐道……这让我感动,更让我思索。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个由教育行政部门发起并管理的博客网站,能够受到老师们的真心欢迎,并产生了如此巨大的作用,什么是它出奇制胜的法宝?毫无疑问,是实事求是,是以人为本。”但繁华与喧闹之后,我们如何让教师的写作更有专业影响力,并成为推动教师发展动力,是我交出“研修茶座”之后思考的另一个问题。

03 “建议”共读的价值

2008年初夏之交,我的身体严重透支,即便转出研修茶座的管理权之后,一次急性肺炎差点出了意外。病养期间,一边静心去读早已买回的书籍,一边开始计划筹建自己的实验团队。研究教师的发展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实践,不能纯粹的空对空搞理论,我们必须要拿出案例来,拿出能说服教师的做法来。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事成人。于是,上班第一周就从研修茶座上选择了几个知名博主,邀请他们参与实验。当时这个团队的定位是很高的。比如设计理念为“想寻找一种超越学校层面上,集中优势资源,采用科学方式,为优秀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探路。以团队形式,避免学校固有文化土壤的制约,在一种自然、自觉、自我、自由的团队文化氛围中,寻找区域教师专业成长的理想途径。”行动纲领:以教师专业阅读为基础,通过观课议课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努力造就一批反思实践专家队伍。基于这种考虑,我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最合适的队员,制定最严苛的制度,选择最专业的共读书籍,邀请最优秀的一线专家陈大伟教授定期做在线指导等等。当时共读的书籍我们选定了两本,一本是《给教师的建议》,另一套是《无分数教育三部曲》。考虑到难易程度,我们先选择了《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于是就开始了难度很高的团队实践。当时我们阅读研讨在周四的晚上,定期课例研究开着自己的汽车去,无论是谁,只要参与活动都要提前备好课,而备课的内容是语文课本上的选修课,我们称之为“裸课”,因为教参甚至网络上都没有这些课文的教学设计,我们就是这样逼着自己拿出让人信服且能以操作的教学设计来,用课例倒逼的方式让阅读与教学发生联系。

8个月以后,随着部分队员的退出与我承担全市名师培养工作而中断,但近一年的团队实践中,我们收获了很多书本上得不到的经验与失误,失误方面主要是目标定位超出教师的实际能力,让部分队员退出。经验方面,完全按照自己的设计,不受任何影响地做一个教师团队,现在我们设计推行的教师工作坊就是基于这个难得的经验。因为,只有组建跳出现有机制下的教师并赋予他们专业发展的自主权,才能力让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师做学科的专业实践与研究,并形成独具创新的案例与经验。可以说,直到现在,当地很多教师发展方式都取自这个宝贵的“实验田”,比如随后开展的专业阅读,同课异构,“第三课型”理论的提出,把录像引入课堂做镜子,把“裸课”做为讲课文本,运用观课议课理论做课例研究,用二次重构的方式优化设计等等。于是,在我完成第一批50名名师培养对象的组建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每周共读一条《给教师的建议》。也可以这样说,济源名师培养工作室是我实验团队的升级版,我们继续采用专业共读与案例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在与教师共同成长过程中,我提出一个口号“超过我,你就是优秀”。我不是一种自夸,而是一种逼迫自己挑战极限的方式。名师团队个个都是精英,与他们在一起,作为管理者,只有比他们做的更优秀才能服众,才能把这个队伍领向另一高高度。一个区域优秀教师的水平决定了这个地区教育发展的高度,一个学科的发展也是如此,所以,对于优秀教师而言,要严格要求,快马加鞭,不能让他们的成长压制了后续教师的成长空间与速度。所以,我用啃读建议的方式,逼迫大家培养自己的阅读耐力,提升自己的阅读能效,真心向理论学习,把自己理论的短板一点点补起来。否则,我们始终是一个不能自圆其说教书先生。将近三年下来,我们不但完成的“建议”共读,还原“建议”的案例撰写,共读了“阿莫”,还通过多个学科团队的建设,探索了学科团队的经验,为带动全市教师工作坊建设和培养青年教师准备了人资资源与课程资源。

有人问,你们费那么大的力气几年读四本书,值吗?我说,值。因为,我们通过这种慢的啃读,让我们教师懂得了很多教育原理,这些原理不仅来自于书本,更重要的是源于我们自己的体悟,比如对于经典书籍要安静完整的阅读,要通过不同形式的主题阅读,形成一种交叉呼应的比较分析,把厚书读薄。要在团队的阅读中相互学习,互相鼓励,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形成以诚相待的团队学习氛围,要通过这种啃读培养我们的阅读自信,并通过我们的实践与思考整理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个循环中,逐渐找回我们的专业自信,并影响带动一个学科,一个学校,培养出更加自信的学生。

不少人认为出书是证明自己的最好方式,我倒认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能教好学生的教师才更大的成功。教师的发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投入如此长的时间与精力,其目的不仅仅是让教师成名,而是要通过教师发展去带动学生的发展,如果一个“名师”教不好自己班里的学生,那么手中再多的证书也没有多少价值。我大致统计了一下,目前我们两批名师培养对象中,除去一人调出,一人退休外,剩余教师全部在一线上课,无论他们现在是校长还是主任,他们在孩子眼中就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一名可以带领孩子走向学科深处,探索无穷乐趣的好老师。这就是我们几年“啃读”的最大价值。当然,我们教师的专业共读,从一开始就关注到名师与全体教师协同发展的关系,作为项目,选一批优秀教师,搞个课题,做个研究是不太难的事情,但作为发展区域教育而言,不能丢掉一个教师是底线,因为每一位教师所面对的都是几十个孩子,一个的教师不发展,一群孩子的发展就受到抑制,这些孩子就会与同龄人打开距离。所以,我们在关注名师培养团队培养的同时,通过骨干教师引领与校本研修制度,同步在全市教师中进行为期两年的《给教师的建议》、《无分数教育三部曲》的专业阅读,可以这样说,这两部书在济源教师群体中的知晓度最高,普及度最高。以致于,去年某高校的教授听说一个初中校长领着教师阅读《无分数教育三部曲》时,很是惊讶。至此,通过专业书籍的阅读,不断修正我们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的任务告一段落。而随后进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这两部书则他们的入门必读书。

04 “书房计划”还师生一个成长的“绿水青山”

学生的成长与教师的发展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一个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坚持,需要各个环节的配合,而成长环境的营造则是重中之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虽然用了极大的精力完成了一次有层次,有梯度的全市教师专业阅读的普及,但是长期的思维惯性与惰性很容易把既有的兴奋消磨掉。当时,我们在组织教师专业共读的时候,就提出一个口号叫“书房计划”,就是想通过教师自建家庭书房,丰富个人藏书来拓展阅读视野,以满足我们“丰”字型阅读要求的需要,后来,为了交流各位老师的成果,就采用年度“晒书单,晒书房”的方式相互督促。结果我们发现这个创意很有趣,大家参与度很高,于是,这个活动就坚持下来,到去年已经十年了。可以说,我们第一批名师培养对象在“书房计划”中深受其益,特别是这些家庭的孩子,他们几乎都在一个书香的氛围里长大。于是,我们就在去年向全市教师提出启动“书房计划”,依旧采用“晒书单,晒书房”的方式推进。去年寒假,在全市教师第一次晒书房中,不少教师深受触动,特别是看到熟悉的同事家里的藏书后,都暗自惭愧,要加快自己的书房建设。有些老师甚至直接买来几组书柜,随即开始自己的书房布置。对于一些观望的老师,我们给出了明确的答复,“书房计划”至少要以十年为单位,持续推进,要通过“书房计划”来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家庭阅读环境,并以此为带动,引导学生与家长参与其中,真正发挥教师在社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学校成为推动一个社区,一个乡村文化建设的高低。另外,我们要通过“书房计划”的建设,让教师慢慢养成会购书、爱读书、乐阅读的良好生态。试想一下,如果全市教师家庭藏书平均500册以上,全市近7000名教师的藏书总量就是350万册。有了这样藏书量的教师群体,他们的素养何愁不能提高,全市家长何愁自己的孩子不会遇到爱阅读的老师。如此坚持下去,就会彻底改变一个区域师生的阅读生态,让我们的学生在长达15年的地方教育生态中,都能阅读爱读书的老师,并受到良好阅读环境的熏陶,这些师生就像生活在绿树青山之中,尽情呼吸洁净的空气,尽情舒展成长的翅膀,当孩子们飞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非常从容与自信,因为这些孩子都是读着唐诗宋词长大的,他们都知道司马迁,都认识雨果与托尔斯泰,都积累了数倍于国家规定的阅读量,因为他们的老师与父母都是热爱阅读的读书人。

为了实现这个美好的目标,我们需要再次“集合”队伍,再走一次阅读的“长征”路。其实,为了做好这次阅读活动,我在2015年就着手开始准备,建立了教师人文阅读实验团队,并以四大名著的内容,进行了近4年的集中研读,并以教育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36部名著为书目参照,对其阅读难度,阅读方式,重点书籍进行了研读分析,特别是针对初中阶段名著阅读相对薄弱,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完成阅读,教师没有充分的耐力去自主完整的阅读的情况,我们面向全体热爱阅读的教师发出了《名著共读倡议书》,通过建立若干个“阅读360”名著共读微信群,短短一周内完成了1500人的“集合”。我们这次名著共读的主旨定位为“向经典致敬,为美好阅读”。就是要让教师跳出阅读的局限,转化教师阅读的视角与身份,让大家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参与其中,甚至以一种“补课”的心态重温这些经典名著,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傅雷家书》《长征》《创业史》《红岩》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为孩子们整部书的阅读探路,去亲身体验一下学生阅读整部书的困难与乐趣,通过我们自身安静完整的阅读示范及个人阅读经验与学生对话,陪孩子成长。当然,在这次阅读历程中,我们力主回归阅读的本质——安静、完整、独立的阅读。让读书回到无功利的原点。至此把阅读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的教育经典阅读,把阅读与教师家庭结合起来的“书房计划”,把阅读与整个社会结合起来的“阅读360”名著共读等三个维度的逐步推进,一个立体的,系统的区域教师阅读网络搭建完成,实现了教师、学生、社会阅读的全覆盖与制度化。

我们生逢一个阅读的黄金时代,纵观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没有那个时代能比得上今天的阅读环境,我们有充足的图书资源,便捷的物流系统,黄金的阅读年龄,丰富阅读的信息,只需我们安安静静地坐下来,打开一部好书,慢慢的读起来,我们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挣脱出来,找到一个真实是自己,在持续无功利的阅读中,变得更加从容与自信。

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提名常亚歌老师

附:

“阅读360”共读书单及阅读时段设置

1、海底两万里 4月23日-5月20日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5月21日-6月15日

3、骆驼祥子 6月16日-7月1日

4、西游记 7月2日-7月30日

5、水浒传 8月1日-8月30日

6、朝花夕拾 9月1日-9月20日

7、红星照耀中国 9月21日-10月20日

8、昆虫记 10月21日-11月20日

9、艾青诗选 11月21日-12月20日

10、儒林外史2019年12月21日-2020年1月30日

11、傅雷家书 2月1日-2月29日

12、简爱 3月1日-3月30日(后续时间每月一部)

13、《湘行散记》 14、《猎人笔记》15 《白洋淀纪事》 16 《镜花缘》 17、 《红岩》 18、 《创业史》 19、《基地》 20《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21、《星星离我们有多远》22、《寂静的春天》23、《飞向太空港》 24、 《长征》 25、《苏菲的世界》26、《平凡的世界》27《名人传》28、《给青年的十二封信》29、《泰戈尔诗选》30、《唐诗三百首》31、《世说新语》32、《聊斋志异》 33、《围城》34、《格列佛游记》35、《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36、《我是猫》

注:共读书籍建议从“人民文学出版社 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中选购。该版本选材均为大师底本,纸质上乘,印制精良,有专业的前言导读与“知识链接”。特别是每部书后面都有专家设计的三道开放性思考题,为我们阅读与评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文字来自常亚歌老师,侵删。

我是风中语声,一起加入共读吧!

(0)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