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华蓥山向东绵延千余里,在华蓥市溪口镇境内陡起一峰,曰宝鼎。旧时华蓥山仅指溪口所在群山,原称为华银山。宝鼎便为华银山主峰,形似鼎高耸于苍茫云际,海拔高度为1586米。宝鼎曾是合(州)、邻(水)、广(安)、岳(池)等八州县之交,有“八邑之雄观”之称。
自溪口场镇上宝鼎不但可以领略华蓥山之雄,还可感受她的奇、险、幽。溪口镇四面环山,有溪穿过,人们沿溪而居,形成了溪口场,旧时设有大溪口通判,历史甚为悠久。离溪口场镇不远山岭之中一瀑布经年不绝,遥遥可见,日夜奔流。那就是玛琉岩瀑布,玛琉岩瀑布我曾经去过三次,但是只一次到达了瀑布。第一次沿山涧溪流攀石涉水而至瀑布下面上、下两潭处,其时夏雨过后又孕育急雨,溪流喧哗,撞击满涧美石,山涧蜿蜒数里,三面高山耸峻,给人一线天的感觉,因沟深故阴晦。玛琉岩峡谷地处偏远,人迹罕至,自是别有天地。峡内奇花异草四季飘香,古树参天蔽日遮月。进得峡谷中只见瀑布自天际而降,有银河落九天之势。第二次从右边山体取小径,穿灌木丛,攀崖历险终至瀑布,溪流层层跌落下来,溅起水雾弥漫峡谷,水声震耳欲聋。第三次再取径欲上瀑布,因心虚而半途折返溪中,望瀑而叹。才觉久居闹市,心中信念、勇气、锐气已减当年,不觉怅然。据说玛琉岩内有神马洞,洞内有西山罗汉的坐骑——琉璃神马,通体乌黑发亮。这自是传说,不过玛琉岩峡谷在民国初年被土匪占据过。在谷口高筑城墙,神马洞便成了匪洞。自此,神马洞之灵气便被土匪所破。
旧时上宝鼎,从第一寺东林寺出发,过两里至崇福寺,出觉庵幽篁翠柏,山势雄伟形如猛狮之处为小狮子林,然后过伏虎寺便到黄龙寺。而今从溪口场至黄龙寺不必如苦行僧般在山道上苦行,有公路至黄龙寺,省却了不少时间与精力,但也少了良多趣味。但从黄龙寺至宝鼎仍有3.6公里,路程虽短,却山势陡峭,石级难蹬,要至宝鼎,一鼓作气也要2个小时,一路攀登一路歇息将行3个小时。这段路程最为惊险,路随山转,回首而望,群山远去,涧深而慄,过薄刀岭如行刀背,后至白云庵,仰望山峰似斧削就,云气蒸腾,急遽变幻。过白云庵后便上三百梯,这是最陡之处。至显圣岩,原无路,沿悬崖峭壁建有铁链梯,甚是惊险,后来宝鼎有个叫徐善人的长老经观音梦中指引,招募工匠,于悬崖上开凿出了平坦小径。过得显圣岩便入开阔之境,历经艰辛步入坦途,悬起的心情顿时释然,此处,便是欢喜坪,这里翠竹青青,蝉鸣悠悠。再行有石林一片,尊尊石头如佛林立,故称千佛坪。山路再一陡转便至宝鼎,立于宝鼎之巅,四周山恋尽收眼底,千山竟赴,万壑奔趋,气象万千,晴日白云灿灿,天空碧蓝,北边山峰栖满云朵,烟气袅袅,东南群山一去千里,西边丘陵起伏,渠江蜿蜒而过滋润万千村庄。
渠江落照是华蓥八景之一,我曾在渠江叫清溪口的地方目睹落日,那里水域阔远,余晖镀亮了归岸的船只。而在宝鼎看渠江落日却更为壮丽。上宝鼎已有过四、五次了,曾观过落日,但是由于天气不佳,未曾看见渠江,还以为宝鼎看渠江只是附会之说。但今年农历6月初6上宝鼎却终看见渠江被丘陵分为九段向长江流去的图景,当日下午,用罢斋饭,便扛上相机在庙后静静望着渠江,此时离落日还有十多分钟,渠江蜿蜒出一个宝岛,阳光照亮了渠江,如宝镜一般熠熠闪光,分外耀眼。太阳逐渐西沉,阳光不再刺眼,曾照着的那段江水开始失色,静静地弥漫着夜色,落日开始显现它最后的辉煌与壮丽,周围的云彩一缕一缕地照得通红,仅几分钟太阳沉入了天际,只留下晚霞在那里无声地燃烧。立宝鼎看渠江日落,心虽然为之震撼,但总感觉那只是远在天边的一个美丽事件,虽印迹深刻,但总有一段距离生出渺远之念。释昌言曾在华蓥八景之中这样描写渠江落照:山爱斜阳晚,天连远岸低。日霞红万丈,倒射大江西。后两句诗写的是落照的共性,而“天连远岸低”却写出了于宝鼎观落日的独特视角与感伤。要于宝鼎目睹渠江落照是要有机缘的,若山雾浓重便只会见落日而难见渠江,这时的落照晚景便少许多壮美。宝鼎早晚温度低,常常山风呼啸,六月犹寒,所以虽数上宝鼎,但时间都选在了六月。如是冬季与初春至其巅,怕是更为奇寒。银山积雪也是华蓥八景之一,因冬登宝鼎更为艰难也只能在想象中描抹它。冬季将至,群山飞雪,山寒涧肃,一片静穆,凄清无比,遁入其间,便可醒悟多少世事。古人有许多吟咏华蓥积雪美景的,完全可以弥补未亲见华蓥积雪胜景之遗憾。绵州翰林孙桐生是这样抒写的:峨峨万纫山,皑皑千年雪。霜飞古殿寒,冻逼石纹裂。其寒至极可见一斑了。而生活在华蓥山的大师释昌言却未见其寒,只被雪飞的景致所陶醉,他是这样把玩“银山积雪”的:山色净如银,雪花大于掌。阴崖老树间,有人披鹤氅。我想这披着鹤氅的人怕就是去山中面雪悟道的释昌言本人。大雪初晴怕更是迷人,阳光初开,玉峰耀目,晶莹剔透。至夜皓月当空,空明彻夜,照亮虬松。不知何时能鼓足勇气,兴看宝鼎雪景,就让其成为再登宝鼎的动力和理由吧。
立于宝鼎光明寺,烟云奔涌,让人顿生历史兴废之感。宝鼎据传普贤真人成道于此。山顶光明寺始建于唐至德二年,四周群山深处历代都建庙宇,共有35座缀于山水之间。宝鼎之地于是高僧云集,香客不断,香火绵延。宝鼎成了我国八大佛教圣地之一,素有“西朝峨嵋,东朝宝鼎”之称。
这里寺庙虽独处偏僻,也兴废不常,历遭劫难。碧云庵僧本宽在《华银山庙宇考》里写道:“唐至德间,四民襄金,于峰巅建瑞峰禅寺,肖普贤大士像。历宋元至明成祖二十一年,山衲性空,以铜铸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像,高六尺……嘉靖二十八年,普贤大士著灵异,寺僧德香,奉敕重建铁瓦殿,围楼丛刹,十有二层,更其寺光明禅寺,刊石二尚存。迨明季兵燹,尽在灰烬。惟三大士铜像暨铁瓦无恙。清顺治辛丑岁,僧照圆、海湛、自虎邱入蜀,卓锡于兹山,矢志修葺,率其徒众,艰辛万状,历十年而殿始告成焉。乾隆二年。寺遭回禄,文殊、观音二铜像俱毁,独普贤铜像无恙……”时至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华蓥山再遭浩劫,不光自然生态环境招来极大破坏,而且大部分庙宇被焚毁,自唐以来积淀的佛教文化遗产损失殆尽。如今保存完整的仅是山腰也称大方堂的黄龙寺,黄龙寺雕梁画栋,柱、脊四龙相向盘旋飞舞,气势恢宏,背依雄山,面向阔远。两侧溪流潺潺,实为仙圣灵异之地。宝鼎光明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后在香客中募捐逐渐修复而成的,现建有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等八殿。两狮雄踞寺门,昂首群山,威仪凛凛,寺门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彩绘鲜艳夺目,层层殿宇,檐角欲飞,晨钟暮鼓,香烟袅袅,已初显昔日辉煌。
华蓥山虽不逊于峨嵋、剑门、青城,但是因地处偏僻,无名公巨卿往来,也少有骚人墨客流连,遂便美而大大弗彰,是以寂寂无闻。为使华蓥山盛名远播,跻身于名山之列,释昌言做了许多艰辛的工作。释昌言是清咸丰时虎溪寺高僧,生于1808年,字文林,号虎溪,俗姓万,长寿县人,22岁皈依佛教,8年后,文成武就,成为一代名僧。他醉于山水,行吟人生,写了许多歌咏华蓥的诗词。“何处听秋声,小立闲亭独。一叶忽飞来,西风惊落木。”(《东林寺》),“冒雨来山寺,茶话一僧孤。”(《大方堂》),这些诗词,当是释昌言自己生活的写照,可以说他也达到了诗仙李白物我两忘的境界,心清欲寡,自足其乐,一心礼佛。合州举人彭定仁在《赠虎溪上人》的一诗中是这样评价他的:野鹤幽栖不出山,诗情长在翠微间。华银六月清无暑,心比凉云一样闲。贵州进士,张秉坤是这样形容昌言的:神仙本是真才子,一枕山中卧白云。释昌言著有《虎溪诗稿》一、二卷,300余首诗,《华蓥山志》共4卷,收录有文人墨客歌吟华蓥山的诗词歌赋及华蓥山庙宇兴废风俗物种等,十分珍贵。可以说无昌言之《华银山志》,华蓥山从文化层面来说将很浅薄。华蓥山本集雄、奇、幽、险于一炉,名山当孕奇才。昌言心在山川,诗当有不凡之气。陇西翰林、岳池知县武尚仁读其诗时,披之不忍释手,竭一夜之心力,高吟之,低唱之,狂呼之。武尚仁认为昌言心术端,学业醇,发之歌咏,独抒性真,不标榜汉魏,自然声希味淡,不依附晋唐,自然力果神完,驾宋元而上之,是能自成一家。华蓥的山川风物使昌言诗溢出峭气、逸气、清气、奇气,其诗、其人实为华蓥之幸。昌言1862年八月圆寂,葬于宝鼎山麓,武尚仁唏嘘累日,题写墓志铭,并搜其平生著作于后世。
释昌言当是本地诗人,不免偏爱着华蓥、偏爱着宝鼎。但宝鼎钟灵耸秀,光彩焕然,独绝于巫峡、峨嵋、马湖与剑阁,“岂无昌黎醉酒,太白携诗”,也引来骚人墨客无数,留下了许多真迹篇什。李白、元稹到过南阳寺,郑谷到过渠江,崔涂到过冲相寺,他们为巴渝之景致、之民风所醉,留下了“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潭情”(李白《南阳寺》),“故楚青田废,穷巴瘴雨多。”(唐郑谷《渠江旅思》)。不过遗憾的是,那时诗人们往往在宝鼎西边的渠江行舟而过,尚无暇亲临宝鼎,不能不是一大遗憾,其诗作还远不如本县举人胡作人《登宝鼎》中的“山河俯瞰周千里,绝顶登临眼界宽”具有雄奇峭拔之势。因旧时交通不便,故而畅游宝鼎的多为附近县市的官吏名流,他们挣脱俗务,叩访仙山,也多有礼赞之作。合州举人冯镇峦《壶山望华蓥歌》开头两句“华银高峙宕渠东,千峰崔巍气象雄”,写得气势磅礴。诗尾之笔“我将簪笔游五岳,骑鲸瀛海乘长风”也不同凡响。绵州翰林孙桐生的《大方堂》一诗可窥山里生活的单纯脱俗:清茶饮处知泉冽,红薯煨时比芋香。山雨欲来聊驻足,莫将笠屐笑诗狂。词当推岳池县文生陈篯龄《望海潮·登华银绝顶放歌》有雄放豪迈之气:欧刀削就,孤峰笔立,居然帝座相通……谁云芥蒂在胸,吞云梦,八九冰化雪融,把酒问天,携诗骚首,青莲不算英雄……
宝鼎在群莽之中永立宵汉,上接鸿蒙,其神奇壮美,吸引着数以万计的香客、旅客千里迢迢而至,每年农历六月庙会更是人山人海,兴会空前,香烟不绝,延续万古。其莫测之烟云,过往有昌言等参悟,今有我辈自不量力极力契合,更有来者汲宝鼎之灵气,扬华蓥之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