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绪的意思(思绪的意思是什么)

被催更了,反而感觉很开心。这篇文章我想抛出两个概念,“思考”和“思绪”。我将从三个维度,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行区分,由于篇幅原因,本篇文章先阐述两个。

指向性。

——思考是有明确指向性的思维活动,即“解答疑问”和“获得预期结论”,思考的关键词就是疑问和预期。

关键词一:疑问。

什么是“思考”?如何“思考”?

什么是“开悟”?如何“开悟”?

解答上述疑问的过程叫做思考。这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的思维活动,思考是一种对问题保持亢奋的主动“进攻”的状态。

关键词二:预期。

通过思考,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就是弄懂了什么是开悟,并实现自己的开悟,思考始于预期,并指向最终结论。

所以思考的基本形式就是“提问——回答”,有人称之为“苏格拉底式问答”,就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探求、理解知识。

苏格拉底式的问答并不是两个人玩的游戏。—— 麦克斯·毕尔邦

问题就是指向,解答就是思考。

我能说我所写过的所有原创文章都是思考的结果,是因为我每篇文章都在提出疑问,先给出明确和清晰的定义——即是什么;然后给出关于如何去做和行动的意见和建议——答案;以及这样做的作用和可以达到的结果——预期。

——思绪的本质是一种胡思乱想,是一种无指向性的、漫无目的地发散

比如,“犯错后,脑子里一直在重复犯错的过程”、“总感觉朋友话中有话,眼神意味深长”,这些都是思绪,思绪的产生是因为“无意识”,并且具有不受控制和强迫性,走神就是一种思绪的泛滥。

如果你有意识地去探究,你绝对找不到“思绪”的起点,因为思绪是凭空而起的被动思维活动。为了更好地认清思绪,我请各位拿出两分钟时间,先暂停阅读,做下“冥想”。

冥想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技能,其本质就是在大脑中制造空白,达到没有思绪的无念状态。冥想的方法是放松全身,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让“意识”只关注到自己的一呼一吸,不要让任何思绪和念头出现。

如果你尝试了,你会发现自己真的是思绪万千,脑中会冒出各种想法,这些想法就是思绪。很多人脑中的思绪多于思考,有些人说我每天都在思考啊,其实他不知道,那都是思绪,并不是思考

思考就像是台上的“演员”,思绪就像是台下的“观众”。一个是主动的参与和创造者,一个是被动的观赏和吃瓜者。

举个思绪的例子,现在是凌晨3点,你在温暖的被窝中,但是你却气得一直睡不着,让你生气的人却早已鼾声大作,晚上争吵的那件事情早已经过去好几个小时,但是你的思绪却始终不肯放过你,你一再用旧有的看待事情的模式来解释那个人是多么对不起你、多么不在乎你、多么让你心寒… …无休无止。

这些乱如麻的思绪,价值极低,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是病态的,正是你痛苦的根源,其实思绪就是对生命能量的损耗。如果有人反驳说,我在这种胡思乱想中获得了很多真知灼见,那有可能这些人还没有弄清思考和思绪之间的区别,或者那些所谓的“真知灼见”价值并不高,因为能从思绪中得益的几率跟“中彩票”或“瞎猫碰到死耗子”的几率一样。

思绪就像生长在大脑中的杂草,如果不加控制地让其肆意生长和蔓延,结果就是抢夺营养,导致大脑的荒芜。

其实,所有的不幸和痛苦,都是大脑中的思绪制造出来的,因为思绪产生的只是“噪声”。这些思绪,让我们变成自己痛苦的缔造者,只要我们能停止思绪,我们完全能生活在一个没有痛苦、没有焦虑、没有神经质的幸福中。

意识性。

——思绪是“无意识”的思维活动

我们通常认为自己是清醒的,可能只是继续生活在催眠状态中,你的思绪会让你感受到你的“存在感”,但思绪绝不意味着你是“清醒”的。

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大脑才会被思绪塞得满满当当;当有意识时,大脑会制造“空白”,或专于一念或无念。佛家的坐禅、打坐,瑜伽“冥想”,基督教灵修,都是在“有意识”的制造空白,就是从思绪中解放出来,就是“停止思维”,让大脑处于静止的止息状态。

意识是注意力聚焦的产物,无念是有意识但没有思维的状态,每当我们练习在思维中创造空白,都是在增强“意识”能力,无念和一念状态下的大脑,因为消除了大脑噪音,所以耗费的生命能量最少。

有些人误以为自己在平时不用脑时,大脑就处于空闲和空白的状态,这种误解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觉察,因为在无意识状态下,大脑不会停止思维活动,每分每秒都会有一种思绪碎片盘旋在你脑海中,没有觉察的人很少会意识到这一点。

五祖弘忍曾开示六祖慧能,在他证道(以智慧印证道理,即大悟大彻)前,砍柴时惦念着挑水,挑水时惦念着做饭,做饭时又想着砍柴;证道之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就是得道

我没有办法让你从语言和心智上去理解这种专于当下和大脑空白时的精神状态,这绝不是一种精神“空洞”,而是一种纯意识状态,是无上的平静和专一,或“心流”体验,这种体验是身心内外冲突的终结,达到了无我的状态

这种无限的、无形的、幸福的内在体验,无法仅通过文字进行诠释和构建出来,就像我给你描述吃苹果的香甜,你还是无法真正体会到那种亲自品尝带来的内在感觉。

在你不断的进行“冥想”锻炼和“有意识”的关注当下时,你的意识会逐渐增强,如果能达到随意制造和保持大脑空白,达到一种内心秩序的和谐,便是开悟,相对于以往每天无意识的生活状态,你会发现自己对生活的掌控力越来越强。

开悟这个词对于能“活在当下”、“有意识”、“自我觉察”的那些有着共同体验的人来说,自然会产生共鸣,而对于其他人来说,仍旧是一个模糊和空洞的概念。

我看到有些文章在滥用“开悟”这个词,他们真的会在并未理解这个词的真谛的基础上就自以为是地去运用它,好像是很了解它的样子,其实差远了,我也仅仅是半只脚踏入开悟之门的门间汉,开悟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事上磨”的功夫。

再次,思绪就是一种“无意识”的病毒,而病毒的作用是致病。人们80%~90%的思绪是重复和无用的,思绪美好肯定没有活在当下(或回忆往昔或畅享未来,是活在过去和未来),因为当下只有体验和享受,思绪美好会不满当下,而思绪痛苦就是在递延悲伤。

——思考是“有意识”的思维活动

有意识即指“觉知”,“自我觉察”,是对内在全然的感知能力,就是除了你作为生命的体验者在经历事件的同时,你大脑中另外还存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当你在“经历”的过程中,这个旁观者始终保持着觉知,并在旁“看见”和“觉察”着内在的一切。

听起来很“荒谬”,但你一旦领悟,绝对会开始“觉醒”,从而发生积极的改变,夺回自己人生的主动权,改善自身的生活。有意识下自我觉察的主体和觉察行为的发出者是你,觉察的对象是你的“身体、情绪和思维”,

O对身体的觉察,是你关注和感受身体的各种感觉,是与你的内在身体产生更多的联结。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玩了一通宵,等站起来时才发现浑身酸痛,这就是对身体缺乏有意识地觉察;

有些人对身体发出的信号很麻木,像我曾经连续九个月每天不间断的跑步运动,瘦了至少有二十多斤,却没感知到自己的身体已经过度疲劳,以至于后来跑马拉松时彻底透支伤了元气。

如果你有足够的觉察,你会发现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饥渴、疲劳、困乏、害冷、眼涩、头晕头疼、肌肉肩甲僵硬、失力、口臭、气短、虚汗、神经衰弱等等等等,当一个人活得越来越有觉知时,便会开始查询了解导致身体发出这些信号背后的原因,通过觉察和调整,每天的状态会越来越好。

有意识的自我察觉是一种能让你摆脱“亚健康”的思考能力。

O对情绪的觉察,是你时刻“意识到”自己正处在哪种情绪之中。我在《哲新丨这篇文章帮你摆脱情绪困扰》中提到,人类有几百种情绪,增加自己对于情绪觉知的“颗粒度”,准确地识别和标识当下的情绪状态,既有助于挖掘情绪产生的根源,又有助于采取有效行动对症下药,消灭情绪问题。

敏锐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强度,是有意识地进行情绪控制的前提。对情绪缺乏觉察的人,往往出现情绪化的频率更高、情绪化持续的时间更长、情绪化的破坏强度更大,这些人往往会因为情绪失控,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情绪就像乌云,会遮蔽理性、制造黑暗;而觉察就像一束光,让人摆脱情绪制造的蒙昧和黑暗。

回到上文那位凌晨3点仍沉浸在气愤情绪下和无限思绪中的人,遇到这种困扰和困惑到底该如何解决?答案就是放下,按下暂停键,停止思绪!

请不要误以为这是在教人放任问题而不加以解决,其实重复和长时间纠结同一问题的人,很可能对问题的解答已经陷入了纠结问题本身的陷阱之中,而且极有可能他目前并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条件。

一是陷入问题本身,相信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会重复遇到一个问题,比如工作太忙没时间兼顾家庭;比如跟办公室对桌的同事闹矛盾,一直看不对眼;比如持续与伴侣因为同样的问题反复争吵等等。

我用ABC理论来解释,A是问题,B是你认为A发生的原因,C是A产生的真正原因。有些人会一直在围绕A不停的思考,就是关注问题本身,像领导今天当众批评我了,然后不断回忆当时的场景,不断陷入尴尬和丢面子的痛苦中,这都只是对问题本身的关注;

而另一些人则陷入B之中反复纠结,认为领导的批评是领导素质不行,领导能力不行,领导情商有问题等等,但是下一次,又因为自己的工作疏忽和失误,当众挨了批评。所以,这些围绕B反复纠结和思考的人,并不能解决问题A,A问题还会反复发生

剩下的那些找到对原因C的人,会改变自己工作的方式方法,真正的解决问题A。通常陷入问题A和原因B的人,占了大多数,有可能会一直看不到C。

又像感觉被工作压的喘不过气来(问题A),有些人会觉得压在自己身上的工作太多了(原因B),其实真正的原因可能是自己能力不够、工作效率太低(原因C),因为换个能力更强的人来做确实会做得游刃有余,只不过对于有些人来说,认识到并承认自己水平不行很难。

又像很多父母苦恼自己的孩子怎么就这么没耐心(问题A),可是,作为父母的他们本身就是很没有耐心,孩子其实只是在复制父母的行为(原因C)。

因此,直到凌晨3点仍沉浸在气愤的情绪和无限思绪中的人,就是持续陷入问题A和错误原因B中不断循环的人。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反复折磨当事人,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放下,先停止思绪。

即使问题A迟迟得不到解决,有些人还是死认为原因就出在B上,真的令人无奈

二是并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条件。20年前邓小平同志在回答钓鱼岛问题时就提出,钓鱼岛问题一时解决不了,要有耐心,留给后人来解决,相关的各国之间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相信把这个问题留给后代,他们会有更高级的智慧最终来解决这个问题

同样,让你陷入纠结的学业、感情、工作等等生活问题,可能只是你目前的能力和条件不足,与其浪费精力在问题A和自以为的错误原因B上,不如用来尽快让自己成长。

当你回看自己童年时期的那些烦恼和难题,比如跟大人走丢后感觉到的无助和恐慌感,比如玩具被朋友抢走受的委屈,比如让自己头大,始终解不出答案的小学数学题。那你现在跟爸妈走丢时还会恐慌吗?你现在还经常怕被人欺负吗?你现在还会被小学数学题困扰吗?

不会,因为你成长了!有些人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早已停止了成长”;问题持续得不到解决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个人不具备成长性。同样都是成年人,面对同样的人生难题,成长性不同的人,心态和成就绝对不同。

所以,我建议彻底放下你目前不断纠结的问题和思绪,用成长来解决一切人生难题,未来成长之后的你,回头看现在遇到的问题就是“降维打击”。

O对思维的觉察,是你对思绪的再思考。当你在旁观思维时,你不仅意识到了这种思维,而且还意识到了你在审视这种思维。

先要搞清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在控制和利用思维,还是在被思维所控制和利用。

你能自主开关自己的思维活动,这是一种主动和掌控;但当思绪随意出现,根本不需要经过你的允许时,比如触景生情,回忆往昔,或者现实中你在不知不觉地下意识里打开了微信,无意识下走到了一个地方,却记不起这一段路是怎么来的,这些想法和行为其实都不是你意识自主控制和选择的结果。

最极端的情况是强迫症患者,根本不具备关停思维的能力,所以在某一时刻到底是你在利用大脑,还是大脑在利用你?

你完全可以把思绪当成是内心的独白,而你是聆听这位独白者的旁观者,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意识,我称之为“元意识”。也就是说,你既在思维的进程之中,又在思维的进程之外。

内心的独白,即思绪不停地在评论、推测、批判、比较、抱怨、选择好恶等等,而元意识在旁审视对错。我们所谓的“反省”是一种事后的回顾和纠偏,反省就像照镜子,能察觉心理和行为的“蓬头垢面”——即失当,从而使我们拥有了改正的可能。而元意识是事中的审视和纠偏,具备这种能力后,你绝对会过上不一样的人生。

比如你的内心独白现在正在担忧未来,你的元意识会察觉到内心的独白,并意识到你的身体正处在紧张状态、你的情绪正处在担忧状态、你的思维正陷入杞人忧天的错误思绪中,这时你元意识启动纠偏的作用,会识别并停息“杞人忧天”的上述一切思绪活动,把你拉回当下,进而担忧和紧张的状态就自然消除了。

请分清,这不是注意力的分散,也不是人格分裂,这是注意力在高度集中下,锻造的内察力,这是一种“觉醒”的状态。千万不要以为我在讲玄学,下面我给出自我觉醒的四个阶段:

一是不知不觉:根本觉察不出思考和思绪的区别,在上述杞人忧天的担忧和焦虑之中而不自知,像有些人已经患上了抑郁症、神经衰弱、或一直处在亚健康之中,但是他们却根本没有意识到。

极端者甚至到了癌症晚期,或到了猝死之时,有了明显而无法忽视的信号时,才察觉和意识到异样,这些人就是处在“不知不觉”中,根本没有觉察自己的状态。

二是后知后觉:有些人事后会后悔,这就是后知后觉。有些人被人激怒,头脑一热就做出疯狂的举动,比如路怒发作以后下车去砸车打人,当冷静下来就开始抱恨之前的所作所为,这就是后知后觉。

有人走神了一段时间后会意识到自己走神了,这也是后知后觉,假如最终都没意识到自己走神,就是不知不觉。其实只有在“意识到”自己曾陷入了思绪中,才能称之为“走神”,更多情况下是自己根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走神了,就是陷入思绪之中而无意识的情况。

换言之,意识到的错误才叫错误,意识不到的错误对你来说并不能称之为错误,而旁人可能会称之为“无知”。也就是说,家暴男只有认识到家暴不对,当家暴发生后才会认为自己犯了“错误”;而对于那些认为家暴是合理手段的男人,家暴后就不会承认犯错误了,而别人会认为这个人很“无知”。

所以,有些人经常陷入过“走神”状态而根本意识不到,而让这些人真正意识到的方法,只能是增强他们的“元意识”。

三是现知现觉:就是你知道当下内在发生的一切,即在身体、情绪、思维中发生的一切,这是本篇文章一直在阐述的重点。

能审视自己整个思维过程的人,更不会轻易地去信奉自己的观念,不会固执己见地跟别人进行争辩和说教,而是审视自己每个观点产生的整个思维过程,以及别人观点中的合理性,然后增删补易(易指“改”),加以融合和衍生出新的智慧。

四是先知先觉:这是自我觉察能力越来越熟练,日臻完善,达到的高阶状态,即在事情还没发生前,就已经预知它要发生了。

随着自我觉察的深入,便会知道什么情况下,会让自己的身体出现问题;知道什么情况下自己的情绪会失控;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思维盲区,触及到自己的思维短板,从而让自己具备了躲闪的能力,即趋吉避凶的能力。

我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不去那儿了。——查理·芒格

如果感觉文章真诚且有用的话,敬请打开微信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哲新ii ,获得更多往期内容。喜欢的话,也帮忙推荐给您的亲朋好友 ^——^。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改变的促成者,努力用文字改变他人和世界。

(0)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