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束缚(管仲束缚自鲁之齐文言文翻译)

  幸脱当年车槛灾,一匡霸业为齐开.可怜三尺牛山土,千古常埋天下才。
  这是明代诗人、临淄知县毛维驺登临牛山,瞻仰管仲墓时所作的一首古诗。诗中这位深埋牛山,经历了从“车槛灾”到“一匡霸业”的“天下才”就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他是如何从囚徒一步登天,登上宰相之位的呢?这还得从管仲的从政之初说起。

  据《管子·大匡》记载,管仲和好友鲍叔牙在齐僖公时期已参加了齐国的政治活动。齐僖公生有三个儿子,长子诸儿、次子纠、幼子小白。齐僖公委派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委派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鲍叔牙认为公子小白不会成就大事,坚辞不就。面对这种情况,管仲提出了不同看法并劝慰鲍叔牙说:“小白的为人,没有小聪明,性急但有远虑,不是我管仲就无人理解小白。不幸上天降祸加灾于齐国,纠即使被立为国君,也将一事无成,不是您鲍叔牙来安定国家,还有谁呢?”在管仲的劝说下,鲍叔牙这才开始辅佐小白。

  齐僖公去世后,公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襄公横蛮暴戾,致使朝纲失常,政局混乱。据《左传·庄公八年》载,齐襄公即位后,鲍叔牙就意识到将会发生叛乱,就侍奉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叛乱发生后,为了逃避祸难,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到了鲁国。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死,次年春,公孙无知又被雍林人杀死。一连串的宫廷政变使齐国出现了无君的局面,亟待拥立新君。此时,因齐襄公无子,有望登上君位的人选只有两个,一个是避难在鲁的公子纠,另一个就是避难于莒的公子小白。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雍林人杀死公孙无知后,与公子小白交好的齐国上卿高傒连同另一监国上卿国子抢先暗中从莒国召回小白。鲁国听闻,也迅速发兵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率军去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阻截公子小白。当管仲赶到莒国的边境时,恰好遇见公子小白一行向齐国进发,便急忙张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应声倒于车上。管仲以为小白被箭射死,便派人驰报鲁国。鲁国认为小白已死,放慢了行军速度。其实公子小白并没有死,管仲一箭,恰好射在小白的衣带钩上,小白借机佯装中箭身亡,迷惑对方。待管仲一行走后,公子小白藏在车中,急行疾驰,日夜兼程,率先回到齐国。六天后,公子纠到达齐国的时候,高、国两氏已立小白为国君,是为齐桓公。

  桓公即位后,因为有高氏、国氏两大家族的支持,迅速稳定了局面,为绝后患,发兵攻打鲁国,齐鲁两军战于乾时(今山东临淄),鲁军大败。此时,齐桓公询问鲍叔牙如何安定社稷,《国语·齐语》载,鲍叔牙向齐桓公力荐管仲。鲍叔牙说,“我是你的一个庸臣。你照顾我,使我不挨冻受饿,就已经是恩赐了。如果要治理国家的话,那就不是我所擅长的。若论治国之才,大概只有管仲了……”桓公说:“管仲曾用箭射中了我的腰钩,使我险些丧命。”鲍叔牙解释道:“那是为他的主子出力啊。你若赦免他,让他回来,他也会那样为你出力的。”桓公问:“那怎样使他回来呢?”鲍叔牙说:“得向鲁国提出请求。”

桓公说:“施伯是鲁君的谋臣,若知道我将起用管仲,一定不会放还给我的。那可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派人去向鲁国要求说,‘我们国君有个不遵守命令的臣子在贵国,想在群臣面前处死他,所以请交还给我国。’这样鲁国就会把他放还我国了。”于是桓公照鲍叔牙说的那样,派人向鲁国提出了要求,“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左传·庄公九年》)据《国语·齐语》载,事实果然如齐桓公所料,鲁庄公询问施伯如何处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处死他,而是要起用他来执政。

管仲是天下的奇才,他所效劳的国家,一定会称霸于诸侯。让他返齐,必将会长久地成为鲁国的祸患。”庄公说:“那怎么办呢?”施伯答道:“杀了他把尸体交还给齐国。”庄公准备处死管仲,齐国使者要求说:“我们国君想亲自处决他,如果不把他活着带回去在群臣面前施刑示众,还是没能达到要求。请让他活着回去。”于是不得已,庄公被迫将公子纠杀死,并派人把管仲捆缚起来交给齐国使者,而召忽则为公子纠自杀。

  管仲为何没有像召忽一样为公子纠自杀呢?《管子·大匡》载,面对未来天下,召忽说:“百年以后,国君下世,如有违犯君命废弃我之所立,夺去纠的君位,就是得了天下,我也不愿活着;何况,参与了我们齐国的政务,接受君令而不改,奉我所立而不使废除,这是我义不容辞的任务。”管仲对此却颇不以为然,说:“我作为人君的臣子,是受君命奉国家以主持宗庙的,岂能为纠个人而牺牲?我要为之牺牲的是:国家破、宗庙灭、祭祀绝,只有这样,我才去死。不是这三件事,我就要活下来。我活对齐国有利,我死对齐国不利。《史记·管晏列传》也记载管仲曾说“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牙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管仲,很快以囚徒的身份到达了齐国。据《管子·小匡》载,鲍叔牙押送管仲到了齐、鲁两国交界处——堂阜(今山东蒙阴),鲍叔牙亲自为管仲举行了除灾仪式,并让他沐浴了三次。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在庙堂之上以礼相待管仲,向管仲请教为政治齐之道。很快,“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史记·齐太公世家》)管仲任齐国国相之后,为了便于治国,公开向齐桓公要名、要利、要地位。《韩非子·难一》载:“桓公解管仲束缚而相之,管仲曰:“臣有宠矣,然而臣卑。”公曰:“使子立高、国之上。”管仲曰:“臣贵矣,然而臣贫。”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家。”管仲曰:“臣富矣,然而臣疏。”于是立以为“仲父”。”意思是:齐桓公解开了管仲身上的捆绑让他做了国相。

管仲说:“我得到宠爱了,但是我的地位还很低。”桓公说:“让您位于高氏、国氏两大贵族之上。”管仲说:“我的地位高了,但是我还很贫穷。”桓公说:“让您拥有俸禄丰厚的家业。”管仲说:“我富了,但是我和君主的关系还很疏远。”于是桓公就尊管仲为仲父。《说苑·尊贤》载孔子评价此事说:“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从此,出身卑微的管仲从一个囚徒转瞬成为了地位显赫的齐国国相。管仲为相三个月后,就与桓公品评百官。

  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知人善任,唯才是举;鲍叔牙识才荐贤,谦和忠君,使管仲由阶下囚而为齐相,成为千古美谈。对此,魏晋时期诗人孙楚在《管仲赞》一诗中写道:“管生弯弓,与桓是仇。骏奔从纠,块为累囚。沐浴西郊,鸾飞詹丘。”清代诗人田实发则在《管仲》诗中赞叹:“槛车不数尺,乃容天下才。时无鲍叔牙,霸术终焉埋。射钩弃旧怨,度量何远哉。人生贵知遇,安用悲蒿莱。”(王琳)

【本文选自淄博晚报 特此感谢原作者】

(0)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