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强之子(文强之子文嘉豪现况)

天平路在徐汇区北部,北起淮海中路,南至肇嘉浜路。长1090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筑,以法国旅华耶稣会主教命名姚主教路(Route Mgr. Prosper Paris)。民国32年(1943年)以广西天平改今名。

“姚主教”何许人也?姚宗李(Monseigneur Prosper Paris,1846-1931),是一位法国罗马天主教耶稣会会士。姚宗李主教为上海留下了两样东西,一个就是在1907年创办的广慈医院,就是现在瑞金医院的前身,当时位于金神父路上,亦即今天的瑞金二路;还有就是佘山山顶上的教堂。

天平路40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XH-J-044-I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945190000050 天平路46号住宅 民国天平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张叔驯旧居;现名称/现使用单位:文艺医院

地址:天平路40号

层数:3层;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建造年代:1934年;保护类别:三类

天平路40号,原为花园住宅。地中海式。平面舒展,立面简洁,一层采用连续券构图,券间施科林斯壁柱。室内外通过平台和敞廊加强空间联系。

天平路40号

这幢西班牙花园住宅,平面为“凹”字形,立面不对称,形成中部虚,两侧实,南立面逐层退台。体形变化丰富,强调水平线条,淡红色的釉面砖饰面,四坡屋顶高低错落,但坡度平缓,满铺小平瓦,四周砌女儿墙围护。东侧阳台的护栏呈几何形,为铸铁栏杆围成,其挑出阳台用一对牛腿作支撑,其下是石砌券式拱形钢窗,既古朴又现代。整幢建筑外形富有变化,显得轻快、流畅、简洁、富有动感。

室内平面布局紧凑合理,门厅设计构思巧妙。楼梯间兼作休息厅,可节约面积又满足功能上的要求。该宅有用套间式的平面布置,尺度较大,设有大客厅、餐厅、书房,楼上有主、次卧房、起居室、大小卫生间、贮藏室等。主要客厅、卧房、书斋内均使用彩绘天花,陈设明、清家具,灯具装饰更为考究。转角木楼梯上雕刻图案花纹。

西首有室内花棚。南首园地面积很大,地形起伏,园内设有胡石、假山、小桥、池塘、凉亭、花圃、葡萄藤架等,近似于日本园林的布局风格。

宅主张叔驯是浙江南浔商贾。张家原本是江南富户,是南浔“四象”之一(当地人称家产在1000万两银元以上的富户为“大象”)。在他家族内还出了一个民国元老张静江(宅主堂叔)。张叔驯除了经营房地产业务外,还喜欢收藏古钱。抗战期间全家迁居美国。该住宅之后为国民党上海市市长机要秘书的私人住宅,解放后成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所在地。1960年,周恩来总理来上海视察,文艺界人士表示求医难,周总理当即指示解决。1961年10月,市文管会搬出天平路40号,至今为文艺医院。

天平路43弄-51弄国泰新邨

天平路43弄-51弄国泰新邨,建于1939年,三层,新式里弄建筑,共六排。金融界学术泰斗洪葭管、两位著名的文化人黎锦光(43弄4号)和周伯勋、70年代中国男篮队长后女篮主教练张大维曾居住在这里。国民党中将文强之子,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终身教授文贯中先生曾经居住在国泰新邨达二十多年。

天平路75弄月华新邨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297 天平路75弄1~3号、91弄37~45号住宅民国天平街道

地址:天平路75弄1~3号、91弄37~45号

天平路75弄月华新邨

天平路75弄月华新邨

天平路75弄月华新邨

天平路75弄原月华新邨1-3号住宅(包括与其相通的91弄37-45号住宅),建于1932年,西班牙风格住宅,三层砖混结构,两单元结构对称毗连,屋面为双面坡顶,檐下周圈带有券齿线脚,东西侧墙各有高耸的西班牙式大烟囱,北侧顶部设晒台,晒台一角为厨房烟囱。三向立面楼层皆有长方形阳台出挑,底层外围为小庭院。主立面多采用双联式落地窗,窗间设半圆形壁柱,柱身带有纵贯的凹槽。中部则设置圆券形门窗,阳台围栏墙板皆有镂空方砖装饰。南入口上方建有顶带山花的人字坡简易门廊,山花为木质屋架造型。91弄内共有三幢相同建筑并立,分别为37、39、41、43、45号住宅,其中37号为左右单元内部连通,合并为一。曾为大德医院分院,该院为产科,原分设诊疗、消毒、病房等间室,后整体改还作民居,楼内相通的格局也保留至今。现为民居。

天平路91弄大同坊

天平路91弄大同坊

天平路91弄大同坊

天平路91弄大同坊一直通到爱棠路,故又称爱棠村。1931年顾顺章叛变,中共特科采取行动,将其居住在爱棠村33号和37号的家属秘密处置。这两处房子位置现在却位于余庆路临街(今余庆路102号、110号)。

天平路91弄大同坊

天平路91弄37号(曾为大德医院分院)

天平路91弄大同坊

大同坊曾住过多位有名望的人物。我国知名教育家、学者王培孙曾经居住于此弄24号,1900-1952年他担任南洋中学校长达52年,主张新学。学校被民国著名教育家吴稚晖誉为“中国之伊顿”。“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亚洲摄影之父”朗静山,文学泰斗巴金,著名社会活动家朱少屏等九烈士,负责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钱端升,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先驱者之一的饶毓泰、中国植物生理学创始人之一的罗宗洛、中国现代钢铁冶金学和陶瓷学先驱的周仁等20余位中外院士,秦汾、吴南轩、丁石孙等40余位高校校长,以及著名学者钱玄同,爱国将领方莹等各界精英均曾就读于南洋中学。

天平路91弄大同坊

家住天平路222弄茅馆的沈祖钧先生曾有一篇回忆文章写道:

后来苏州沦陷,贝家拥有的名园狮子林被日寇侵占,全家四散逃难,她这一房由老母亲陈宜寿,拖带三女一子辗转逃来上海,在法租界姚主教路“大同坊”,租得一个三层楼面住下。
因我家也住在姚主教路上的“茅馆”,相距咫尺,远亲顿时变成了近邻,分外亲切,因此而过往甚密,其时我还很小,妈妈常带我和妹妹去玩,叫一声“大同坊好婆”后一定有糖吃。

天平路91弄大同坊

姚主教路(今天平路)123弄A字第4号所在位置(红框所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在9月1日成立了上海市临时军事联络处,设在姚主教路(今天平路)123弄A字第4号,统一驻沪各部队之联络工作,下设:参谋、副官、外事、联络、供应、交通及军法7个科。

天平路91弄大同坊

弄内还住过航空教育家,中国航空史专家,中国航空史学科的创立者和航空史研究的奠基人姜长英。他20年代留学美国,并参与美国三种新飞机的设计均获成功。回国后,曾用国产材料仿制美国降落伞成功。姜长英自30年代起从事航空教育和航空史研究七十载,为中国航空事业培育了大批骨干人才,编著成中国第一部《中国航空史》专著,创立了中国航空史学科。姜长英对中国古代航空技术的创造也有深刻的独创性的研究。

天平路91弄大同坊

天平路91弄大同坊

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穆木天也曾经居住在此。穆木天,象征派诗人的代表人物。1918年毕业于南开中学。1926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1921年参加创造社,曾任中山大学、吉林省立大学教授,1931年在上海参加左联,负责左联诗歌组工作,并参与成立中国诗歌会,后历任桂林师范学院、同济大学教授,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旅心》、《流亡者之歌》、《新的旅途》等。

天平路91弄24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286 天平路91弄24号住宅民国 天平街道

地址:天平路91弄24号

建于1930年,新式里弄住宅,三层砖木结构,两两对称,屋面为红瓦人字坡顶,清水青砖外墙,横向环饰有多条红砖腰线。南立面三层窗裙板砌筑几何形图案,二层设有铁艺围栏的悬挑式阳台,底层小院外墙亦采用相同的几何形浮雕图案装饰。原南洋中学校长王培荪曾在此居住。王培荪(1876~1953),上海嘉定人,近现代藏书家、教育家。1900年,接办育材书塾(后改称育材学堂、南洋中学堂、南洋中学)任堂长、校长。辛亥革命前归国,在上海开办书店,后又创办私立南洋中学,并兼任校长。他收藏图书40余年,1952年将藏书捐献给上海图书馆,计有370箧,图书中以史籍为多,总计藏书达76700册,善本200余种。王培荪多年坚持资助穷困学生,在家里接济和帮助过数批莘莘学子。现为民居。

天平路120弄

天平路120弄茂龄新邨,建于1941年,新式里弄住宅,三层,砖混结构。

天平路120弄

茂龄新邨住过两位电影界的名人,一位是周璇,另一位是张翼。

天平路120弄

1938年,周璇与严华结婚后,租住在茂龄新邨。之前周璇与严华租住愚园路愚谷村。

周璇(1920-1957),出生于江苏常州。1931年加入明月歌舞团,因演唱歌曲《民族之光》而受到关注。1932年发行个人首张唱片《特别快车》。1934年凭借歌曲《五月的花》成名;同年她在上海《大晚报》举办的“广播歌星竞选”中名列第二。1935年进入电影圈。1937年主演的剧情片《马路天使》成为其表演生涯的代表作,而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天涯歌女》、《四季歌》亦在华人地区流行。1938年签约上海国华影业公司。1941年《上海日报》举办“电影皇后”评选,周璇在当选后婉拒了“电影皇后”的荣誉。

1946年赴香港发展。1947年主演爱情片《长相思》,由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夜上海》成为华语歌坛的代表作品之一。1950年从香港返回上海。1951年因突发精神病而被送入医院治疗。1957年9月22日,在上海病逝。

天平路120弄

张翼(1909-1983),原名张雨亭,原籍浙江慈溪,生于上海。1934年起任联华影业公司演员,改名张翼。在《大路》《狼山喋血记》等影片中扮演角色。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香港艺联,上海民华、艺华、光华等影片公司拍摄的《孔夫子》《中国罗宾汉》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并主演《女皇帝》等影片。后在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抗战胜利后入昆仑影业公司,参加拍摄《丽人行》《大地回春》等十余部影片。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在《宋景诗》《林冲》等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一生参加拍摄影片一百二十余部。

天平路129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298 天平路129号花园住宅 民国天平街道

地址:天平路129号

天平路129号

天平路129号

天平路129号

建于1925年,欧陆风格花园住宅,四层砖木结构,红瓦屋面,出檐较深,檐下椽木外露,中部屋面采用跌檐处理。卵石贴覆外墙,建筑立面造型丰富,南向中部结构前出、构筑为楼层内阳台,阳台窗洞券形各异,上下呼应,并有室外楼梯直通二层阳台及客厅。

天平路200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945180000252 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旧址 清 天平街道

地址:天平路200号南模初中叔逹楼

天平路200号南模初中叔逹楼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简称“南模”)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创建于1901年(交大内),其前身是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为中国“公立小学之始”。1927年前附属于南洋公学,1927年改为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1937年迁入现址(天平路200号)。1956年改为公立,1959年被列为上海市重点中学。南洋模范中学现已搬到零陵路去了,这里现在是南洋模范初级中学。南模校友蜚声海内外。有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邹韬奋,有陈虞秋、方能济、赵有国三位烈士校友。有夏启龙等130名学生地下党员,至2001年,已有37名两院院士(其中5人为“双院士”)(包括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张光斗,物理学家、哲学家何祚庥,氢弹、原子弹功臣唐孝威,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陈俊亮,计算机专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等),有国家省部级干部、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将领、驻外大使、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等)、学术权威、海内外著名人士(旅欧著名人士单声)、世界冠军、著名演员(国家一级演员魏宗万)等。前中国奥委会秘书长、前中国奥委会副主席、2000年奥申委秘书长魏纪中也是南模校友。香港著名企业家龚如心生前曾任南洋模范中学校友会香港分会名誉会长。

天平路200号南模初中叔逹楼

“叔逵”楼,是为纪念老校长沈叔逵而命名的南模历史建筑。现为南洋模范中学体育教研室使用。

沈叔逵(上海浦东,1870~1947),曾任南洋公学附小校长,南汇县县长。

原天平路206弄1号曾是黄埔系骨干将领杜聿明的旧居,该幢建筑以前在拓路时拆除了,很遗憾。

天平路208~212弄怡邨

天平路208~212弄怡邨,曾住过中科院院士、工程力学和计算力学专家钟万勰,及其父亲——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电工专家钟兆琳教授,父子俩都是南模校友。住在怡邨的还有中科院院士、环境化学家和无机化学家徐晓白,曾任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校长、上海市数学学会副理事长的赵宪初等等。

天平路222弄茅馆

天平路222弄茅馆,建于1925年,新式里弄住宅。该区域内房屋卫浴、供热设备齐全。过去曾是学者和文人扎堆之处,都是一些有名望人物。绝大多数是留美、留德、留法博士,在电机、机械、化学、无线电通信等工程方面都是一些资深教授和专家。

天平路222弄茅馆

2号住的是教育家徐任民教授,当时任职于国民政府教育部,后在华东化工学院教数学;
3号的徐小麟先生,经营大声无线电唱片行,编印的“大戏考”对我国三十年代的戏曲和音乐具有史料价值;
4号早先住的是留美物理学家、交大裘维裕教授,它是我国电机工程的元老,后住的是留美化学家孙侃;

天平路222弄茅馆

7号住的阎世华医生,是留学法国的医学及法学博士,曾任南京中央医院院长;
8号住有著名音乐家及指挥家,上海交响乐团团长黄贻钧;
14号住有我国医药界老前辈留德化学博士张辅忠教授,当时是五洲药厂厂长,后任华东药学院首任院长;

天平路222弄茅馆

15号的卢宗澄教授,是我国国际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开拓者,后来任我国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
16号是留美经济学家胡继常家,辛亥先烈秋瑾的女儿,中国第一代女飞行家黄璨芝女士,在抗战时期,也带了她女儿王莹华在16号住过;
17号是交大的李泰云教授所住,他是早年留美的我国机械制造业先驱(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王选的姑父);
18号住的是留美学者钱国纽先生,他的大女儿钱圣婴女士,是中央交响乐团成立初期的钢琴演奏家。

曾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徐景贤服刑最后3年,由于健康原因,获得保外就医,之后的余生至病逝一直住在茅舘。晚年撰写有回忆录《十年一梦》。

天平路320弄衡山坊

天平路276-320弄树德坊(衡山坊),建于1934-1948年,涵盖花园洋房及新式里弄建筑,是近代海派民居的典型样本,可谓中西方建筑文化融合的缩影。

天平路320弄衡山坊

当时相当一批教授、文化人聚集在此地,其中有电影导演费穆、中国第一位独立执业的女建筑师张玉泉、民国十大女作家之一罗淑,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三兄弟教授,史学名家耿淡如,交通大学校长张廷金,造船专家辛一心教授,中国无线电之父方子卫等。

天平路320弄衡山坊

费穆(1906-1951),我国卓越的电影导演、编剧,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和特征,是一位有深厚人文情怀的导演。在国内,他第一个在默片中配上民族音乐,第一个拍彩色片——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被尊为“中国现代电影的前驱”。代表作品有:《天伦》、《生死恨》、《小城之春》、《世界儿女》等。1934年,费穆一家入住树德坊3弄23号,这是一栋三层小楼,一楼的西房是客厅,东房是费穆夫妇的卧室,二楼西房是费穆母亲的卧室,东房由费穆二弟居住,三楼西房住着费穆三弟一家,东房由费穆的四弟居住。大约在1940年,费穆的几个弟弟都搬了出去,这栋小楼就成为了费穆一家和其母亲的住房。

天平路320弄衡山坊

张玉泉(1912-2004),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师,中国第一位独立执业的女建筑师。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同年与中央大学建筑系同学费康(费穆三弟,也在树德坊居住)结婚,1941年与其丈夫费康共同创办了“大地建筑师事务所”,并为国防工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2年冬费康病逝上海,张玉泉独自经营直至1950年。费康是在上海“蒲园”造好后不久去世的。抗战胜利以后她的事务所承接了厂房、虹口花园住宅、上海万国药房以及银行的设计和装修等工程。1950年张玉泉响应政府公私合营号召,将“大地”停业,临时受聘于上海市人民政府任建筑师。1951年张玉泉参加华东建筑工程公司工作,1954年张玉泉随公司迁京,后华东建筑工程公司改为一机部第一设计院。张玉泉历任主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的专家。

天平路320弄衡山坊

罗淑(1903-1938),原名罗世弥,曾留学法国。1936年,巴金在其短篇小说《生人妻》原稿上替她署名“罗淑”,在靳以主编的《文学月刊》上发表,引起了文坛和读者的重视。从此,她就以“罗淑”为笔名习作。接着发表了小说《橘子》、《刘嫂》、《井工》等,作者最为关心的,一直是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劳动人民。被巴金誉为“社会革命的斗士,中国的一个优秀女儿。”1937年夏,罗淑怀孕期间曾短期租住在树德坊待产,9月8日离开。

天平路320弄衡山坊

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三兄弟,早年留学美国,他们在中国现代科教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被称为"胡氏三杰"。

胡敦复(1886~1978),数学教育家,中国数学会早期的组织者。康乃尔大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12年创办私立大同大学,成效卓著,并担任大同大学的先后两任校长。历任清华学堂第一任教务长,“立达学社”社长,复旦公学教务长,东南大学校长(未到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交通大学数学系主任,中国数学会董事会主席,华盛顿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胡明复(1891~1927),数学家。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中国以攻读数学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参与创建了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和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历任中国科学社董事、理事及会计,大同大学教授,兼任国立东南大学、南洋大学等校教授。1927年6月12日,在江苏无锡溺水身亡。为纪念他,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建明复图书馆(今陕西南路黄浦区明复图书馆)以志纪念。

胡刚复(1892~1966),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事业奠基人之一。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教授。厦门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国立第四中山大学高等教育处处长、教授、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专任研究员。浙江大学教授、文理学院院长、理学院院长。北洋大学和唐山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大同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工学院院长、校长。天津大学教授。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授。

天平路320弄衡山坊

耿淡如(1897-1975),早年留学美国。1929年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1932年归国后,在多所大学政治系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从复旦政治系转入历史系,根据工作的需要,他专事世界中世纪史的教学工作,成绩斐然,是50年代享誉国内的这一领域的专家。60年代初,他开始致力于西方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迄至“文革”前的这五六年间,他为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开创者的贡献。第一代的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开创者之一,中国西方史学史学科建设的奠基人,为后人留下了丰润的学术遗产。耿淡如先生1937年从吴兴路搬到树德坊7号直至去世,在这里住了38年。

天平路320弄衡山坊

张廷金(1886-1959),中国第一批庚子赔款留学生。先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哈佛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主修无线电专业。1915年,回国执教交大,历任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副主任、主任、南洋大学代理校长、代理教务长等。1942年8月,出任交通大学校长,在租界中维持办学,1945年秋辞职。在1937-1941年“孤岛”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与交大之间已经不能进行正常汇款,学校选定张廷金作为转交人,办学经费先汇给他再转交学校。上海法租界“姚主教路树德坊3弄21号”,开始频繁的出现在交通大学校史资料中,先是国民政府教育部汇款地址,进而成了流亡中的交大教授们开会议事的场所,这一地址,正是张廷金的私宅所在。

天平路320弄衡山坊

辛一心(1912-1957),造船学家和教育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的创建者之一,当代中国船舶设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创始人,创建了中国第一座船模试验池,交通大学造船系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造船和航运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他对船舶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均有很深造诣。为开创当代中国的船舶设计、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曾参与英国航母设计,在交大任教期间,有一时期因腿疾不方便走路,就安排学生到他家里授课。可惜英年早逝。

天平路320弄衡山坊

被称为“中国无线电之父”的方子卫1935年-1949年期间居住在天平路320弄20号。

方子卫(1902~1991),公立上海南洋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西屋公司特许工程师证书。回国后,任吴淞无线电台处长,国民政府交通部顾问技师,上海无线电信技术专门学校校长。后任西屋公司中国分店顾问技士,交通部宁波无线电台技士长,吴淞商船学校教授,中国无线电工程学校校长,中国业余无线电社社长,O·S·P无线电杂志社经理。

天平路320弄衡山坊

曾任长宁区委书记的李仁杰先生,1940年跟随家人逃难到上海,一家人居住在天平路树德坊。1946年,年仅14岁的李仁杰加入中共地下党,高中时担任了南洋模范中学地下党支部委员,并被选为校学生自治会主席。

天平路320弄衡山坊

天平路320弄衡山坊

现在树德坊南段(320弄)11幢独立花园洋房,和两排新式里弄住宅经过提升改造,成为一个全新的再现海派建筑风格的历史建筑精品街区——衡山坊。汇集了包括设计师品牌店、高端餐厅酒吧、创意办公、艺术画廊等在内的多种休闲与商业业态。

原来的一些老居民不时会回到这里看看,回忆一下在这里度过的难忘岁月。

(0)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