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鳍鲌的主要特征(红鳍鱼百度百科)

红鳍鲌的主要特征?四川的邛海是一个天然淡水湖,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市,水域面积达31平方公里,在四川省的天然淡水湖泊中能排到第2位(第1名是泸沽湖)由于邛海距西昌城区不足1公里,既能调节区域气候,又是重要的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因此被誉为西昌的“母亲湖”,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红鳍鲌的主要特征?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红鳍鲌的主要特征

四川的邛海是一个天然淡水湖,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市,水域面积达31平方公里,在四川省的天然淡水湖泊中能排到第2位(第1名是泸沽湖)。由于邛海距西昌城区不足1公里,既能调节区域气候,又是重要的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因此被誉为西昌的“母亲湖”。

邛海是四川第二大天然淡水湖

这么大的湖自然少不了鱼。根据监测数据的记录,邛海有鱼类40种,其中20种是土著鱼类,以鲫鱼、鲤鱼、鲢鱼、草鱼的数量最多,还有3种特有的鱼类品种:邛海红鲌、邛海白鱼和邛海鲤。有这么多鱼类,自然会吸引钓鱼者的注意,不过在2016年,邛海全面实行禁钓,规划了海河垂钓区为休闲垂钓区域,除每年禁渔期外,垂钓者可凭证垂钓。

不过,邛海最近却遇上了件麻烦事,恰恰和一种鱼有关。这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翘嘴红鲌。此鱼并非邛海本地鱼种,就是说是个外来户,大约在2007年左右出现在邛海水域,到2010年后,种群数量爆发式增长,最大的个体曾经长到了20公斤。

翘嘴红鲌可长到很有大个头

实际上,当初为了发展渔业,邛海引进了几种外来鱼种,造成原有鱼类区系发生急剧变化。近40年来土著鱼类种群优势减少十分显著,邛海鲤、邛海红鲌、邛海白鱼已基本绝迹。外来鱼类取代了本地鱼成为邛海鱼类优势种,如翘嘴红鲌就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种群。

翘嘴红鲌在我国并不算稀有,它的本名叫红鳍鲌,又被称为大白鱼、翘壳、白丝、翘鲌子、鲌刺鱼等,在长江三角洲被称为“太湖白鱼”,在武汉地区还被叫做“大白刁”。该鱼体型较大,侧面较扁呈柳叶形,最大可以长到10-15公斤,属大型淡水经济鱼类。

由于口裂几乎与身体垂直,下颌向上翘,因此红鳍鲌才被称为“翘嘴”红鲌。它喜欢栖息于水草繁茂的湖泊中,在河流中则通常生活在缓流里。幼鱼以枝角类、桡足类和水生昆虫为食,成年鱼则以鱼、虾、螺、昆虫、幼虫和枝角类等为食。

大型淡水经济鱼类翘嘴红鲌

该鱼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在碱度较大的水体中生存。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广,从南方到北方的各大江河、湖泊几乎都有,包括黑龙江、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等。除我国之外,还分布在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越南等国境内。

翘嘴红鲌的刺比较多,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是“鱼中上品”。而且价钱并不便宜,有些地方能卖到20多块钱一斤,具备很高的经济价值。对于入侵物种来说,“肉质鲜美”按理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为什么翘嘴红鲌却能在邛海泛滥成灾,成为霸主呢?

主要还是因为没有天敌。这种鱼以活鱼为主食,在邛海主要觅食的是本土鱼类,以及滤食性鱼类,而后者恰恰可以净化邛海的水质。近年来翘嘴红鲌在邛海内的种群数量迅速增长,初步统计总量达到了100吨。

邛海捕鱼场面

如果按10公斤1条的话,100吨相当于上万条大鱼,因此对邛海的其它鱼类和生态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以至需要进行专门的治理。据渔业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翘嘴红鲌以鱼苗、小虾为食,我们投放的鱼苗估计有一半被吃掉,邛海中青虾、银鱼数量也在减少。”

为了维护邛海的正常生态,西昌邛海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发布了一则《关于开展路亚垂钓治理邛海翘嘴红鲌的通知》,计划从2022年5月1日起至2023年4月30日,组织社会力量对邛海翘嘴红鲌进行钓捕控制。

“路亚”是Lure的音译,是一种垂钓方法。一般是利用带有鱼钩的小道具,经过竿与轮的花样操作在水中产生泳姿(硬饵)、光泽(亮片)、气味(软虫)等,吸引具有攻击性的鱼类注意,当鱼发起进攻时将其捕获。由于翘嘴红鲌性情凶猛,比较适合这种钓法。

用于路亚的钓饵

用钓鱼的方式来治理入侵的翘嘴红鲌,西昌也真是别出心裁。不过也不是随便能钓,按上述《通知》的要求,垂钓者需要统一办理“路亚垂钓生态治理邛海翘嘴红鲌防伪垂钓证”,数量200张,一年一办。该证为“一人一号一码”,通过扫码识别信息真伪。

办证不是免费的,需要缴纳费用。办证之前,还需提供购买综合意外险证明材料,进行实名登记,签订并遵守《路亚垂钓生态治理邛海翘嘴红鲌管理规定》《治理翘嘴红鲌安全和文明垂钓承诺书》。垂钓区域划定为从月亮湾唐家湾起至青龙寺红灯笼处,时间为治理期每天上午8点至晚上7点。

由于是为了维护生态,所以要求只能钓翘嘴红鲌,如果钓起其他鱼类,需要立刻放生。虽然有这么多的限制条件,但这样的“为了保护生态而钓鱼”的机会,仍然吸引了大量钓鱼爱好者的注意。

邛海允许垂钓翘嘴红鲌的区域

据工作人员介绍,《通知》发出后,每天都能接到几十个咨询电话,周末每天能接到上百个电话,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钓友,成都、重庆等地钓友比较多,其中成都钓友占了一半。截至4月19日下午,已有近100名钓友报名交费。

不过,这次治理活动的目的也不是要把翘嘴红鲌赶尽杀绝。从邛海生态平衡考虑,需要保留一定数量的翘嘴红鲌种群,这些红鲌可以部分替代接近灭绝的邛海红鲌的生态位,能够丰富邛海鱼类和水生物食物链,达到一个新的动态平衡。因此,专家建议将翘嘴红鲌控制控制在邛海渔业资源总量的4%-5%为宜。

由此可见,对翘嘴红鲌的钓捕控制,属于一种“生态捕捞”,也为长江禁渔之后产生的“鱼满为患”现象提供了参考。自2020年1月起,长江、汉江干流武汉段禁捕工作全面实施。从此,长江开始全面实行“十年禁捕”政策,以此来恢复鱼群数量和生态环境。

长江禁渔致部分鱼类种群泛滥

不料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出现了:在政策的保护下,一些恢复速度较快的食草鱼类、杂食鱼类快速繁衍,数量剧增。禁渔仅仅两年多,长江流域多个湖泊竟然出现了鱼群泛滥的情况,甚至超过了水域的承载量,造成水草数量减少、水质降低、生态不平衡。

这是由于肉食性鱼类种群的恢复速度较慢,无法控制食草、杂食性鱼类,导致后者因没有天敌而数量失控。为了控制鱼群数量,保护生态环境,需要进行“生态捕捞”,即只捕捞数量泛滥、体型巨大的食草、杂食性鱼,一旦发现保护鱼类、特有鱼类、濒临灭绝的鱼类,以及规格过小的鱼,需要立即放生。

生态捕捞有利于恢复健康生态

2022年1月,湖北省农业厅就决定在武湖、鲁湖、惠亭水库、野猪湖、保安湖五个试点湖区进行“生态捕捞”,捕捞数量总计不超过1800万斤,捕捞品种必须是提前申报的品种,重量必须在2公斤以上。

随着禁渔政策的持续实施,将来这种生态捕捞现象将越来越普遍,直至鱼类种群分布恢复到健康水平为止。

(0)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