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剧经常看见很多犯人行刑的时候都是在午时三刻,那么午时三刻到底是几点?为何电视剧或者小说中行刑的时候总是会选择在午时三刻呢?
是当时的法律规定还是有其他特殊原因。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午时三刻”那些事。
要想知道“午时三刻”是几点,就必须要知道:午和刻。要想了解午和刻就必须了解下古人的计时方法。
我们普遍知道的时候古人用日晷计时,但是其实除了日晷还有很多计时的方法。
日晷
一、古人的计时方法
在古代有着不同的计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特定称谓计时法
特定称谓计时法就是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特定的称谓,从夜半开始到人定结束。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脯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是23点到凌晨1点,其他时间按照两小时进行推导即可。具体时间表如下:
十二个时辰对应时间表
在周秦两汉时期,古人一般只吃两顿饭。早餐一般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很多学者研究应该是在相当于现在时间的7-9点左右吃早餐比较多。也就是古人所对应的食时。而晚饭的话一般是在3-5点左右,也就是脯时。因为古人早餐叫饔,晚餐叫做餔。所以食时便是吃早餐的时间,而脯时就是吃夕餐的时候也就是晚饭的时候。
日出了古人一般会说是旦、早、晨之类的,所以我们有早晨的说法,日入古人会说夕、暮、昏、晚等说法。而日中就是太阳正中的时候,也就是11点到13点的时候。
所以就用十二个特定的称谓来和相应的时辰对应,这便是特定称谓计时法。
2、十二地支计时法
汉代开始,古人又将一天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相对应,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时和夜半相对应,从23点到凌晨1点。
十二地支并非古人随便想出来,而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等星辰的变化和一些自然规律而得到的。《史记》律书和《汉书》律历志记载了十二地支的意义。比如说:“子”的意思是“万物滋于下。”如果将每个字的含义看完就会知道,其实十二地支并非随便乱排序,而是自然万物从发生到少壮到繁盛到衰败到死亡然后依次更替。
到了宋代以后,人们又将一个时辰分为平分为2个,在时辰后面加上“初”和“正”,比如“子初”、“子正”。这样就有了24个叫法,和我们现在24小时都可以对应起来了。
而我们的午时三刻中的午时便是十二地支的计时法,午时就是11点到13点。
3、刻漏计时法
古人除了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之外,还会更加细分的分为100刻。而为什么叫刻呢?那是因为他们计时的工具叫做“刻漏”。历代刻漏的种类并不只有一种。刻漏也叫做漏壶,在很多书中都有提到刻漏。
《刻漏经》中就有记载:“刻漏之作,肇于黄帝之时宜乎夏周之世”。《周礼 夏官》中也有记载。
刻漏是利用水的流速来计时的一种计量时间仪器,一天滴完一桶水,然后刻漏上有刻线,一共有100刻,所以“刻”就是指刻漏上的刻痕,它比日晷要更加准确。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就馆藏了一套四个一套的铜壶刻漏,它是一套完整的刻漏。刻漏就是利用滴漏里水位的变化影响浮舟的位置高低,影响箭尺的升降,箭尺的位置会有刻线,就会知道相应的时间。这个铜壶滴漏是制造于元代,那时候的一天还是100刻。
但是故宫博物馆中还有一套清代康熙的兽耳八卦铜壶滴漏,为什么要特意提到这个刻漏呢?那是因为100刻的话不能将12除尽,所以没办法和十二时辰相对应。所以清朝时有人讲一昼夜100刻改为96刻,而这套康熙兽耳八卦铜壶滴漏就是采用96刻。
兽耳八卦铜壶滴漏
这样就可以一个时辰就是对应8刻,一刻就是十五分钟。
所以讲到这里我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午时三刻”了,一天十二时辰,午时就是从11点开始,而三刻如果按照清朝的算法那就是11点45分到12点整,但是如果按照明末以前100刻的算法算的话,一刻就是14.4分,这样“午时三刻”就是11点43.2分到11点57.6分。
二、那为什么在小说或者电视剧中经常在“午时三刻”的时候行刑呢?
是不是在在古代的律法中有规定必须在午时三刻行刑呢?其实不然。
史料上并没有明确记载要在午时三刻行刑,反而可以从史料中看到在唐宋的时候规定了很多不能行刑的日子。比如在二十四节气、每个月的朔望、上下弦日等等很多日子都不可以行刑,有人算了下整年里能够行刑的才八十多天。如此一来并不是每天都可以行刑,而在时间上却有规定说必须在未时到申时行刑也就是从下午一点到五点左右。和午时三刻十一点多完全不同。明清的时候也和唐宋时期差不多。
二十四节气
较早的记载午时三刻行刑的可以找到的是宋时话本,所以如果说是在午时三刻行刑的话只能说是说书人或者写书的作者之间达成的一种共识,又或者官府形成的一种习惯罢了。
那么为什么大家会选择午时三刻这样的共识呢?
很大的原因应该和古人的迷信有关。古人认为杀人是不好的事情,阴气很重,而午时三刻正是阳气最重的时候。如果不用午时三刻最盛的阳气克住阴气,那么监斩官和刽子手都害怕犯人的鬼魂会纠缠他们。
所以午时三刻行刑就让罪大恶极的犯人连做鬼的机会都没有,让他们在午时三刻最盛的阳气下魂飞魄散。古时候与现代的正午阳气最盛的说法有所不同。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时对于不同犯罪程度的犯人来说行刑时辰也是不同的,如果此人并非罪大恶极那么可以在正午的时候执行,让他有做鬼的机会。而如果此犯人罪大恶极那么就在午时三刻行刑,让他魂飞魄散。
除了午时三刻阳气很盛外,皇城午门阳气也是最盛的,所以在午门行刑的话可以不管时辰。也就是经常在电视剧中会听到推出无门斩首这样的话,其实就是让他在阳气最盛的午门行刑,让他连做鬼的机会都没有。
午门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午时三刻是人们犯困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行刑,犯人也是迷迷糊糊,可能咔嚓一声,犯人在迷糊间就人头落地,可以减少犯人的痛苦。
综上所述,午时三刻行刑大部分原因是出于迷信的原因,而且也并非官方规定的行刑时间,但是却是大家达成共识的行刑时间。
参考文献
1、张金城《“午时三刻”究竟是什么时间》语文世界 [J] 1998年03期
2、贾倩《古代“午时三刻”开斩的讲究》 廉政瞭望 [J] 2015年05期
3、吴长浩《浅谈祖国医学中十二地支计时法》 陕西中医函授 [J] 1988年01期
4、谢芳琳《谈谈古人的饭食》文史杂志 [J] 201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