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周末,闲下来无事,遂写一写最近看完的《知行合一》。
首先,这本书当然不是王阳明手著,而是现代人根据他留下的文集及弟子的作品编著的,不过,虽然如此,王阳明心学的思想还是有较好的传递,对于我这种心学的门外汉来说,倒也是值得一读的。
最初认识王阳明,是在琴姐借给我的书上。那本书叫《明朝那些事》,第一次读是在初中一年级,有一天上课看,还被严厉的语文老师没收了去,下课后到办公室卑微的求了一番才讨回来。
王阳明的明朝中期的人物,虽然明朝一代英杰辈出,至今有许多闻名的人物从历史中流传下来,如朱元璋、朱棣、郑和、戚继光、张居正、杨慎、解缙等,不过要说排第一的还得王守仁这位老兄。王守仁字阳明,浙江宁波余姚人,阳明先生。
王阳明的影响可谓空前巨大,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稍稍注意一下他的头衔: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这里面,独独一个思想家就让王阳明先生出类拔萃起来,无他,只因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成为中国历史上,儒学体系内的了千百年来的一位圣人,与孔孟朱并列。
既然是一篇读后感,那么本文就侧重于书的内容。《知行合一》这本书是什么内容呢?我认为大概是注解,一部关于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注解。
什么是心学,心学是儒学的一门学派,可溯源自孟子,中间又经过了程颢、陆九渊、陈献章等人的巩固和归纳,直到王阳明的完善,方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庞大学问,成为一种探究世界的思想。虽然今天我们倡导以科学的目光探索世界,不过要注意心学的提出是在明朝,而那时普遍是支持朱熹的学说,王阳明提出心学,可谓是与其分庭抗礼之举。
心学的目的是什么?
致良知。
而良知又是什么?
依照“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可知,良知即是知善知恶,那么继续深入,知善知恶又是什么呢?
如果你受过平常的思想品德教育,那么知善知恶的大概你是明白的,所谓的知善知恶便是明辨是非、区别善恶的意思。而对于融合了心学思想的四句教的理解其意大概如下:
无善无恶指人作为物体来说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这种意念的行为能够造成是非善恶影响,这种意念就有了是非善恶的差别;正确地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是良知;以良知为标准,按照为善去恶去行动就是格物。
既然知晓了什么是良知,那么何谓致良知,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答案,所谓的致良知是一种境界,是一言一行都符合良知的准则,一举一动都符合中庸的规范。因为凡尘的事有千千万万,所以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所以也就只有王阳明成为了圣人,但值得感兴趣的是,王阳明并非是唯一的圣人,因为心学就是教导我们如何成圣人的,它也告诉了我们人人都可以成圣(突然闻出了大乘佛法的味道),而成圣的关键便是四句教的末一句:为善去恶是格物。
要做到为善去恶该怎么做?答案是格物。
在王阳明的身上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这里不妨说说一二,以此让大家明白王阳明与心学的关系。
- 12岁时,王明阳在私塾中他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答:唯有成为圣贤才是人生第一等事。
- 18岁时,王阳明与夫人回到余姚,他写信给了有名的大儒娄谅,询问如何成文圣人,娄谅告诉他圣人必可学而圣,意思是通过学习就可以成文圣人。
- 为了成为圣人,王阳明开始按照朱熹的思想去格物。在朱子的格物理论中,格物即为理解万物的意思,也就是唯有知晓万事万物,才能了解宇宙的终极规律,成为圣贤。王阳明因此开始格竹子,他坐在院里看着竹林,看了三天,最后昏倒了过去。
- 因为上书为正义辩护,结果被大宦官刘瑾革除了官职,发配远在贵州龙场的偏远之地,这里语言不通,没有朋友,甚至没有钱,最初对于王明阳来说是巨大的打击,然而正是这段遭遇让王明阳有了龙场悟道,有了心学史上的伟大转折。王明阳发现自己对格物的理解错了,格物根本不是理解万物的意思,而是格除物欲,不再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而是存天理减人欲,也就是减一分人欲就明悟一分天理,这成为一道思想史上的分水岭,从此与朱子学说分道扬镳。
在明朝,因为中央集团提倡朱子学说,所以整个思想界几乎死水一潭,八股限制了开放的思想,作为孔孟的传人,千百年来受儒家学说影响,人人都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都限于囹圄,尤其是朱熹发扬光大的学说,号召穷尽天理,以此明悟世界的终究本义,其在人生百年之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间那么多物,一天穷一个,致死也才三万多个,所以成圣一路犹如海中仙山,无可抵达。
但王阳明终于自从自宋代以来的压抑学术氛围中挣脱开来,他中和了一些先贤的学说,归纳为心学,他开始对万千学子说,不,是你们理解错了,并不是要穷尽万物才能知晓世界的真理,其实真理一直都在每个人的心中,它就是良知。
理是世界的真理,同时理也是心,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所以世界的本质就在我们的心中,只是我们的心蒙上了尘埃,犹如一面原本光亮的铜镜沾上了灰尘需要擦拭,所以需要修炼自己,明悟本心,而为了做到此事,则需要知行合一,所以王阳明是个实践派。
在王阳明的一生中有过多次壮举,比如平息广西的匪患,比如击败宁王的十万叛军,王明阳一直在以身作则,实践心学,他将心学发扬光大,同时心学在也告诉他该怎么处理所遇之事,所以王阳明的心很明白,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没有犹豫和怀疑,这些都是他的心告诉他的,因为他达到了致良知的程度,所以他总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所以他成为了圣人。
在致良知的这一途中,知行合一是行为准则,方法还有许多,无论是立志、教育、用兵、修行、处友、政治、为学、修心,作为我们21世纪人的先贤,王阳明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浅浅接触,实受益匪浅。
我感觉适当时候,当有发挥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