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州市鹿寨县四排镇江南村
有三位“父子兄弟村医”
覃文荣、覃绍文、覃文学
他们接力52年
看病10万人次
光自行车就骑坏了20多辆……
日前新华社新设的“可爱的乡村”栏目播发首组16张图片聚焦的正是覃氏三村医的事迹
父子三人都是共产党员,52年骑坏了20多辆车,穿烂无数双鞋,奔走了数十万公里,给群众看病超10万人次……在柳州市鹿寨县四排镇江南村,覃家父子坚守乡村卫生室,守护着一方百姓健康。
今年71岁的覃绍文从1967年开始担任江南村的村医,一直干到2013年退休。小儿子覃文学1995年从卫校毕业后回到村里,和父亲一起在卫生室工作。同样是受父亲影响,之前从事其他行业的大儿子覃文荣也去了卫校读书并在2003年回到村里担任村医。
江南村是四排镇的人口大村,共有4500多人,曾是贫困村。父亲从医之初卫生室条件很差,一个药箱、一双解放鞋,几乎就是村医的全部。那时候村屯之间都是泥路,上门看病靠步行。后来,覃绍文买了自行车,走村串户就省了很多时间。但是遇到雨天,道路泥泞不堪,覃绍文经常摔倒受伤。 江南村已在2018年脱贫,卫生室的医疗条件也大为改善,14个屯都修通了水泥路。覃文荣、覃文学先后购买了电动车和汽车,上门看病“随叫随到”,到县城乡镇取药也更加安全方便了。
50多年来,父子三人骑坏了20多辆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他们扎根基层医疗岗位,默默奉献,被当地群众称为“最可爱的人”。
“父子兄弟”村医覃文荣、覃绍文、覃文学(从左至右)。(黄孝邦摄)
在江南村卫生室,村医覃文荣(右)和弟弟覃文学在工作。(黄孝邦摄)
覃文荣、覃文学兄弟骑行在送医上门的路上。(黄孝邦摄)
村医覃文荣(前)、覃文学兄弟骑车走村串户,开展健康扶贫工作。(黄孝邦摄)
覃文荣(左二)、覃文学(左三)兄弟上门为群众看病。(黄孝邦摄)
江南村84岁的覃洪吉给覃文荣(右二)、覃文学(左二)兄弟点赞。覃洪吉患有痛风,两年多来,覃文荣、覃文学定期上门为他看病。(黄孝邦摄)
覃绍文一家刚刚上桌吃饭,大儿子覃文荣接到村民求医的电话,马上放下碗筷,准备骑车出去看病。(黄孝邦摄)
覃文学(右一)在看病路上,遇到2岁的儿子覃明仁。(黄孝邦摄)
在鹿寨县第四初级中学,覃文学的女儿覃柳榆在课堂上听课,她从小就有学医救人的想法。(黄孝邦摄)
江南村村貌(无人机拍摄)。(黄孝邦摄)
父子三人接力
为基层医疗工作奉献
吸引到了不只一家央媒的注目
父子间更多的故事片段
也开始为人所知
“父子村医”覃文荣、覃绍文、覃文学(从左至右)。(王以照 摄)
片段一
覃文荣是家中的第三位村医,其父亲覃绍文1967年就开始在生产队内担任“赤脚医生”,在早年没有自行车的情况下,覃绍文每天都要走三四公里,不分寒暑晴雨地在各个村屯之间穿梭出诊,直到2013年退休。
覃文荣和覃文学在卫生服务站内检查全村儿童的疫苗接种情况。(王以照 摄)
看到覃绍文辛苦的覃文学,决定分担父亲压力,就报考了卫生学校。1995年,卫校毕业的弟弟覃文学回到江南村与父亲成为拍档。2000年哥哥覃文荣辞去代课教师的工作,脱产进入柳州市卫生学校上学,2003年也回到江南村从事乡村医生。父子3人组成“父子兄弟”村医队,一起为江南村的15个自然屯4500余人看病出诊。
片段二
图为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发烧的孩子来到江南村卫生服务站就医,覃文荣在诊疗过程中逗小孩活跃气氛,减少孩子哭闹。(王以照 摄)
覃文荣依旧深刻记得一次凌晨1时的雨夜出诊,返程过程中摩托车抛锚,覃文荣只能把摩托车丢在路边,冒着大雨背着近20斤的药箱步行3个小时回家,第二天才能用卡车把摩托车运回维修。
穿着白大褂、背着药箱,从自行车、摩托车再到电动车,365天全年不休。这样的日子,覃文荣一干就是17年。
片段三
图为覃文荣在了解姚吉英老人服用的降压药的效果。(王以照 摄)
姚吉英是江南村的脱贫户,7年前曾因摔下河而落下残疾,目前患有高血压、脑血管萎缩等疾病。每隔一段时间,覃文荣都要前往其家中探望,并为其进行测量血压等体检。
除了常规检查,覃文荣还将在镇卫生院学到中医按摩教给患者,让他们平时在家也能自己理疗,减缓疼痛加快好转。
图为覃文荣把姚吉英从家中扶到门外按摩。(王以照 摄)
图为覃文荣为姚吉英残疾的右腿按摩。(王以照 摄)
尽管工作中有很多艰辛,但是覃文荣和覃文学依旧坚守在乡村医生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生的职责,看到病人康复是我感觉最欣慰的地方。”覃文荣说道。
52年、20多辆车、10万人次
扎根基层医疗,默默奉献
向柳州这父子三人致敬!
来源丨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广西分社“微评柳州”
编辑丨梁笑天
责编丨覃燕燕
值班主任丨黄俪
广西日报新媒体出品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