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文明的四个准则(新商业文明的四个准则分别是什么?)

近期,阿里巴巴日子过得不像以前一样呼风唤雨、随心所欲了,麻烦事不断,动辄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商业伦理、道德文明的烤炉中烘烤。2021年8月,阿里一女员工自称在公务活动中被性侵,女员工实名公开举报申诉,公司内部没及时处理,警方介入调查,一时闹得沸沸扬扬。曾记得2020年4月,阿里某高级副总裁桃色事件东窗事发,舆论哗然,公司作出取消当事人阿里合伙人身份、记过、职级下降、取消年度所有奖励的惩罚。2020年底,蚂蚁集团上市被管理层紧急叫停,舆论普遍认为其涉嫌脱离金融监管,无限放大杠杆,资本无序扩张,危及国家金融安全。2021年4月,阿里遭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182.28亿元反垄断处罚,其商业行为及背后的商业伦理准则被考问。

阿里怎么了?它的商业伦理、文化理念、价值观出问题了吗?一言蔽之,种种迹象表明,文化理念天上飘,员工行为地上爬,企业伦理、文化和经营管理 “两张皮”问题没有解决,企业文化不接地气,只是挂在墙上,吊在嘴上,不能入脑入心见行动,占领职工、用户心智高点,优秀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并没有真正落地,打造文化核心竞争力,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任重道远。

作为曾经中国最优秀的互联网企业之一,阿里的商业伦理和企业文化有其先进性的一面,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文性、社会性,与时俱进,因势而变,引领 “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时代潮流。

商业伦理是指商人从事贸易活动中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涉及在经济领域里如何处理好企业与个人、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商业伦理不端正、企业文化不先进,企业是走不远、走不长久的。从组织内部来说,商业伦理和组织文化、劳动关系的和谐是密切相关的。从阿里集团看,企业在与客户、业务伙伴、股东等相关各方的业务关系中,应致力遵循最高标准的商业行为规范,在业务活动中遵循所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阿里巴巴集团商业行为准则》的要求。要求员工在与外部合作伙伴进行业务往来时体现诚信的价值观,绝不容忍任何不道德或不合法的行为。但另一方面,事实相反,阿里负面新闻缠身,当事人不乏中高层管理干部,而他们往往是商业伦理、企业文化的实践者、传播者、推动者,却带头不廉政不合规,违背企业伦理,破坏商业行为准则,成为商业道德的背叛者、商业伦理的忤逆者。美国组织行为学权威专家斯蒂芬·P·罗宾斯指出:“商业道德是否有衰落迹象?近来的公司丑闻,如会议操纵、包庇行为、利益冲突等无疑是这种衰落的表现。总体说,管理者始终认为,他们上司的行为是影响组织中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基于这个事实,那些中高层管理者拥有的价值观应该对组织内的整体道德气氛产生重要作用。”可见,高素质、专业化的中高层管理者队伍建设是何等重要,如果他们遵从商业伦理和道德,公司往往充满正气,如果他们带头破坏商业准则,行为不检,则将对企业信誉带来重大危机,给员工士气重大打击。

阿里的商业伦理和企业文化理念主要是六大价值观,其对于阿里如何经营业务、招揽人才、考核员工以及决定员工报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六大价值观为: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因为信任,所以简单;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今天最好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此时此刻,非我莫属;认真生活,快乐工作。阿里的文化理念主张“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只有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员工才能成长,股东才能获得长远利益。这就是阿里人的选择,是阿里商业伦理、商业规则的优先级。作为企业来说,客户第一,是一个普遍的、通用的经营原则,满足客户需求,提供优质服务,赢得客户信任,也就赢得了市场、创造了价值。股东要获取投资收益最大化,同时要注意到员工的劳动创造价值,要实现企业有发展,股东有增值利益,还要实现员工有收益,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维护职工正常权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应当说,“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这种理念本身没有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正确处理客户、员工和股东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达到客户、员工和股东利益之间的平衡,共创共享共赢,建立多方认同的、和谐平衡的利益共同体。要创造和谐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坚持底线思维,才能防范风险、化解冲突、达成共识、平衡利益。一家企业、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底线,放弃了商业伦理的基本原则、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则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冒险去挑战法律法规、道德底线,最终会沦为罪人,受到制裁。

阿里文化提倡“因为信任,所以简单”。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信任,最脆弱的也是信任。阿里成长的历史是建立信任、珍惜信任的历史,阿里人真实不装,互相信任,没那么多顾虑猜忌,问题就简单了,事情也因此高效。从“阿里女员工自曝被侵害”事件来看,当事双方各执一词,事发多日不见处理结果,闹到在食堂发传单、在社交媒体公开发文引爆舆论的程度。可见在组织体系内,员工间的信任问题并不简单,沟通机制、执行机制仍存在明显的梗阻、正能量不足。“文化理念天上飘,员工行为地上爬”的问题并没有有效解决。文化理念再先进,对员工来说,没有入脑、入心、见行动也是枉然,成为伪文化,只能装饰门面。

阿里坚守“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拥抱变化是阿里人最独特的DNA。阿里人认为,无论你变不变化,世界在变,客户在变,竞争环境在变。我们要心怀敬畏和谦卑,避免“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追不上”。改变自己,创造变化,都是最好的变化。阿里 “变化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光芒,是一种运动、变化、发展的立场和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方法论,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满足复杂多样的需求、洞察稍纵即逝的商业先机、发现新的商业模式、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体现决策管理层的远见、谋略。现在的问题在于,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以高质量的发展实现中国现代化,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已是举国上下的共识。因此,宏观形势、政策机会、行业趋势的变化、转换、把握变得很快、很难,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对企业的战略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从蚂蚁上市被叫停,到阿里被罚182亿元、滴滴被查,以及最近对娱乐圈乱象后面的资本操控、饭局圈子内幕交易的一系列经济、文化秩序整顿、反垄断动作,打击资本市场上大资本操纵、平台垄断通吃、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人民日报旗下“踏浪青年”发声:不仅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更要把资本关进制度的笼子。不要妄想大而不倒,自然规律告诉我们,一鲸落下,万物生。任何企业不要妄想掌控一切。中国从经济、金融、文化到政治领域都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本质上是一次以资本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变革,是从资本集团向人民群众的回归,向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回归,向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回归,向着社会主义本质回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民正在重新成为这场变革的主体,阻挡这场以人民为中心变革的将被抛弃,都不合时宜,是逆时代潮流的。因此行业龙头企业要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传播作用,认清形势,适应变化,改变自己,企业文化要变革,创新新的文化和商业文明,以先进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引领战略发展方向,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得起市场考验、人民的检验,与时俱进、朝气蓬勃,才不负时代赋予龙头企业的责任和使命。

阿里第六条价值观是倡导“认真生活, 快乐工作”。工作只是一阵子,生活才是一辈子。工作属于你,而你属于生活,属于家人。像享受生活一样快乐工作,像对待工作一样认真地生活。只有认真对待生活,生活才会公平地对待你。这第六条价值观,能不能落地,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面五条价值观的落地。如果不能够做到维护员工切身利益,相互缺少尊重和信任,对于变化、变故反应迟钝,作风拖拉,必然引起员工抱怨、效率低下、员工关系紧张,无法认真生活、快乐工作。阿里近期一系列负面新闻,与认真生活、快乐工作的文化氛围格格不入,背道而驰,已严重伤害了员工的感情心理和文化认同,许多有正义感、同情心的员工自发组织职工维权群体,倡导修订员工手册,增加反性侵的规章制度,给予受害人心理调适修复期,带薪休假。

企业文化首倡者、美国学者泰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曾指出,企业文化,即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约定俗成的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这个定义,说明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挥作用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认同,也就是对文化理念先是认同,大家才会共同遵守,才会起作用。二是认知,是约定俗成的,人所共知,不是书面的、特别的强制规定,大家自觉接受了,不需要强制。三是行为化,言行一致,入脑入心见行动了,行为得到规范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大家达成了默契,形成习惯了。简言之,企业文化就是习惯。

实践证明,企业文化被称为“灵魂立法”,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运用文化管理企业,对内增强员工凝聚力,对外产生品牌张力,形成企业文化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许多企业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至高水平。正像阿里文化所言“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世界在变,客户在变,竞争环境在变。时代在变化,企业在变化,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伦理也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才有时代性、先进性。阿里系列事件,启示我们思考着新时代商业伦理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优化变革:

一是企业伦理和企业文化的变革创新。企业伦理标准和文化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企业外部政策、体制、环境、竞争对手等因素的一切变化,来优化调整企业战略、目标和愿景,给企业文化体系注入有鲜明时代特色、行业特征、企业特点的新内容、新内涵。如: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科技立企、国际视野、大局观、系统观、新发展理念等。

二要遵循规律,心存敬畏之心。在创业初期、发展上升期、成熟稳定期,企业往往各有其经营成功之道,摸索出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商业模式、管控机制,遵循商业伦理、行业规则,履行社会责任。但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企业,企业成功之后易进入疯狂状态,头脑发热、违背规律、背离初心,面临的往往是“灭亡”。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中国古代哲学家讲的“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也是这个道理。遵循商业伦理和企业核心价值观、使命和愿景,难在不是一时而是一世。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如一而再、再而三挑战商业伦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底线,偏离企业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反映出其背后价值体系中缺乏对世界、对社会、对用户敬畏的心,缺乏对这个时代的感激与敬畏,必将从山峰坠落,被人民所唾弃,为时代所踩踏,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不管它曾经多么伟大多么辉煌。

阿里官网首页鲜明宣告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是初心。但不能忘记了因何出发、去往何处,变色、变性了,不能让大家觉得在这个平台上觉得生意难做了,伙伴难成了,人心散了,行为乱了方寸。常言道:“不择手段非豪杰,不改初衷真英雄。”心怀敬畏之心,才能不改初心,方得始终,永葆本色,须知长寿的企业,往往建立在共同的信仰之上。

三是讲好文化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企业文化权威迪尔·肯尼迪指出:“故事承载着文化价值观,讲故事是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公司故事同样也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那些出色的经理人都熟知,故事在创造文化的焦点、方向和凝聚力上有着神奇的魅力,它是顶级公司努力追求的一种奖品。”小故事,大道理,《圣经》为什么在西方深入人心,靠的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中国很多优秀的企业在发展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先进人物、故事和事迹,有企业领导人的,也有基层员工的、有业务骨干的、有企业精英的。国家重点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老字号企业,由于有着强大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因此讲好企业文化故事、传播好企业声音、树立品牌形象,就是在传播、树立、彰显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故事、中国好形象。

大型龙头企业如负面新闻不断、舆情危机接二连三、品牌口碑和企业领导人公众形象一落千丈,一方面要认真反思、整改,补短板强弱项,汲取教训,亡羊补牢也是必须的。另一方面,也应强化正能量,加强舆论引导,讲好企业文化故事。要讲好企业改革发展、劳动创造、共同致富的故事;讲好依法治企、以德治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故事;讲好作为企业公民履行社会责任的故事。我们讲的是好故事,好故事才有感染力,才有教育熏陶作用。

好故事至少符合四点:说事、寓理、含情、有力量。可以内外兼修、专兼结合,创作出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不同内容的文化故事,要形成系列,反复宣讲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创新创业共同致富的故事,包括企业家创新创业、各个口子业务精英、基层员工精益求精、敬业爱岗好故事。将这些丰富的企业文化成果,编制成文化白皮书、员工行为手册、影视作品,线上线下,广为传播,反复传唱,树标立杆,在企业内部、行业上、社会各界去传播、展示生动典型,增强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共同奏响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之歌。不光是在国内传播,更要到国际上去传播,讲好中国企业的故事。在国际上讲好中国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世界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中国担当大国责任的故事。按照“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走出国门拓展国际业务。“一带一路”沿线沿路的国家,其购买力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文化冲突。因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讲究经营智慧和策略,认真研究“一带一路”沿线沿路国家、民族的文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因文化冲突而失败,将企业的国际业务上升到意识形态安全、文化软实力的打造方面来考量。

当前,非公有制经济新时代商业伦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有很多优秀企业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并在实践中有效执行。随着企业的发展,文化理念要与时俱进,文化软实力要优化提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文化支撑、智力支持、舆论引导。总之,阿里巴巴系列事件,透过现象看本质,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偶然后面都是有着必然的。因此,新时代商业伦理和企业文化建设,要加强政治牵引,建设中国特色商业伦理和企业文化,要强化“三原色”元素:红色元素(听党的话,跟党走),绿色元素(绿色发展、生态秩序良好)蓝色元素(国际化、新领域、科技立企、蓝海战略)。

文/周国华(作者来自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21年09期

(0)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