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看起来很简单,感觉孔老夫子就是一个喜欢碎碎念的人,爱不停的跟学生唠叨像“学习之后要多复习、人要有好脾气之类的叮嘱”。然而我们别忘了,一本书能够传承两千多年,并且至今仍然是很多人书单中的必选项,这本书就一定有它殊胜的地方,特别是它的开篇第一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开篇第一句。对这一句的解释,历史上争议很大,如果详细展开,估计要说一本书。本文不是学术论文,只是简单了解一下论语《第一句》可能的几种解释。
所录的版本不分优劣,选录在这里,只是因为我能随手找到,而且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把这几个版本版本都读一读,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论语》开篇第一句。
另外,由于文言不太好懂,所以本文不录文言的解释。下面的版本肯定是不全的,但也足以让我们从中发现一些东西。读者朋友要是感兴趣,也可以在评论中添加本文没有罗列的版本(下面的每个版本,加下划线的部分为白话翻译,没有加下划线的部分为各个版本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刘定一《论语读本》:
学了,在适当的时候练习使用,不也是很愉悦的吗?作者在书中特意注释了一下“时”这个字,作者认为,在周秦时代,“时”这个字如果作副词用,表示“适时”,没有“时常”的意思(根据清代学者的考证,”时“这个字在孔子那个年代没有”时时“的意思)。
杨朝明《论语诠解》:
如果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它,那不是很令人感到喜悦吗?作者认为,“学”这个字不能理解成学习,应该理解成学术或者学说。“而”应该理解成如果。“时”表示时代、社会、现世的意思。“习”表示应用、实践的意思。
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简体版)》:
学了后又定时复习它,不是很高兴吗?作者特意强调,这个习是复习、练习的意思,不能解释成“把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运用,以锻炼实际工作的能力”。“时”是指在适当的时候,或者一定的时候。
张学贤《论语阅读与鉴赏》:
学了又能适时练习、运用,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吗?作者引用《说文》,认为“学”就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提高认识,摆脱蒙昧,探索未知。“习”是会意字,繁体字是”羽“下面加一个“白”,是鸟儿练习飞翔、效仿、践行的意思。
刘君祖《新解论语》:
学习到了东西之后能够在适当的时机印证练习,不也是令人愉悦的事吗?作者认为,“而”是能够的意思,“时”不是时常的意思,而是《易经》中强调的“时”,也就是对时机、时势的准确把握。什么理论都不是空的,需要与时势结合,用学的理论去思考现实的问题,在实践中去验证。“习”是鸟儿练习飞翔,这个字包含练习、摸索、磕碰等阶段。
华杉《华杉讲透论语》:
华杉没有用白话翻译,但他分析了重点字。作者引用《尚书》中的话,认为“学”是效仿、模仿的意思,是行动学习,不是光理论学习,也就是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就是学习《论语》后要模仿孔子去行。
孔子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习”字,作者也认为是鸟飞的意思,但作者理解成是“鸟儿经过反复练习,终于能飞了”。也就是说作者理解这个“习”字,重点是鸟儿会飞后的喜悦,而不是中间的过程。总结作者的意思,翻成白话,大概是这样的:效仿圣人之道,最后终于成功了,不是很喜悦的一件事吗?
好了,要详细罗列下去还有很多,打住。我们从上面可以看出,有争议的地方都是在前半句,后半句的理解基本没有争议。前半句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学”、“时”、“习”这三个字上,最普遍的一种理解,”学“就是学习的意思,“时”就是按时的意思,“习”就是温习的意思。
但是从上面的各种版本我们可以看出,“学”这个字,还有人理解成“学术”,也有人理解成效仿、模仿,也有理解成“觉”的;“时”这个字,还有的理解成“时时”,也有的理解成“适时”;“习”这个字,还有的理解成“行动与实践”,也有的理解成“终于成功了”。
到底如何,个人以为,刘君祖先生的解读应该更接近孔子的本意。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心中的孔子都不一样。其实各个版本都看看也不错,集思广益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