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商业地产(中国第一房地产开发商)

张雅楠/文 临近年底,总少不了各种各样的排行榜。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年终排行已经形成约定俗成的标准,按规模排座次,销售额和销售面积是两个有共识的刚性指标,绝大多数企业都会把它们写进审计后的年报里,作为对自己的总结和对股东交代。

但是,到了商业地产领域,排名这事儿变得非常不好办,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神仙打架现场,你规模大,我调性高,你调性高,我客流多,你客流多,我收入好,你做得不错,但我坚决不认为你做得比我好(那么多)。

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商业地产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像房地产销售额那样的共识刚性标准。

资产管理规模当然算是一个标准,而且是国际通行的标准,对应的是投融管退的能力,可以衡量一个企业的资产管理规模和效率。

但是,中国的商业地产企业普遍起步发展不过10年左右的时间,很多企业的商业资产是作为调控的附属品诞生的。

有的房企单单是明确要不要做商业就花费了好多年,而早早坚定做商业的企业呢,在中国的金融环境下,基本要靠现金流滚资产的方式,过程中必然会拖累房地产开发规模,遭受内外部的各种质疑。等到真正开始打磨运营本领了,还要和电商短兵相接,可以说,真正能在商业地产榜单上留有名字的,都用尽过洪荒之力。

因此,对绝大多数国内的房地产企业来说,现在谈资产管理规模,尤其是在金融资源的落差下,是一件奢侈的事。

更何况,规模里也有鄙视链,同样是在一二线布局的两家商业地产企业, A 企业可以用 B 企业1/3的项目数量,创造出 B 企业 1.25 倍的租金回报。挖掘单项目产能是硬功夫,弯道超车的毕竟是少数。

好在,规模之外,大家可以谈的标准还有很多,开业数量和面积、租金和商品销售额、品牌引领性、商业艺术感、活动的跨界能力、业态的创新能力、发展均好性等等,几乎每一个领域,都有单项冠军,只是企业间和项目间差异巨大,很难在多元标准中准确对应。

要回答标题提出的问题很难,因为在知己不知彼的情况下确认差距很难。

我其实很想知道,如果让商业地产企业提出一个指标做排行,每家的指标会是什么?换句话说,什么标准最能反映一家商业地产的实力?这个答案太让人好奇了。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经济观察报,访问yuanben.io查询【3V38O5O4】获取授权信息。

(0)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