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有哪些(明清小说有哪些小说)

我们再接着讲明清文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应有的文体形式都已经诞生完成,包括诗、词、散曲、辞赋、骈文、戏曲、散文、小说。虽然明清两朝都是大统一的朝代,但在文学的成就上却远不如唐宋。明清的文学成就主要在小说和戏曲两方面。虽然诗、词、散曲、辞赋、骈文、散文等方面出现的作家数量和作品数量都远高于以前各朝,成就和影响力却远不如以前,也有一些作家的作品艺术成就很高,但却很难找到像李白、杜甫、韩愈、苏轼这样的文学巨匠及变革家。

在正统文学创作上却没有出现极具影响了的人物,大多数的作家都在仿古,如明朝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派,却没有唐宋八大家那样有实质性的创新,而只是没有创新的追求前人的写作方法,虽然公安派和竟陵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理念,但成就也并不大。整体来看明朝的文学成就却远不如清朝,只有小说和戏曲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为清朝的小说和戏曲大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明朝的诗词不足一提,散文稍微好些,有前后七子的先秦派、公安派、竟陵派、归有光的唐宋派,有小成无大成。有人说清朝的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及光辉的总结,其实从文学的影响力上来看却没有这么高的成就。只是在清朝除了戏曲和小说发展达到鼎盛,其他各种文体都有所小成,甚至出现了所谓的中兴,却无大成。从文学的发展本质上来说,明清的文学应该有基础超越唐宋,但是现实的结果却是远不及唐宋的文学成就。原因何在?是因为明清没有诞生文学天才吗?不是。核心在于明清缺少唐宋时期文学的宽松环境。除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明清两朝的文字狱十分严重,影响了明清文学的发展。

随着宋朝话本小说的发展,明代小说已发展成熟,并打破正统诗文的垄断,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学,出现大量的长篇小说,推动了小说进入了繁荣时期。明朝小说作家和作品数量众多,长篇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最为有名。短篇以“三言、二拍”最为有名。三言即是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是凌蒙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也可以看抱瓮老人的《今古奇观》,此书选择了“三言、二拍”经典文章四十篇。其他众多的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英雄传奇小说、公案小说、拟话本小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而看。

随着明朝小说的发展,清朝又将小说向前推了一步,达到了顶峰。长篇小说以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石玉昆的《三侠五义》、李汝珍的《镜花缘》、文康的《儿女英雄传》最为有名。短篇小说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成就最高。谴责小说以《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最为有名。清朝其他众多小说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而看。如果不想花太多的时间在明清的小说上,长篇只看四大名著即《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和《金瓶梅》即可。短篇只看《今古奇观》和《聊斋志异》即可。如果还嫌内容多,只看《红楼梦》和《聊斋志异》也可。

我们在前面的宋元戏曲里讲到,北宋杂剧留在北方的成了元杂剧,去南方的变成了南戏。元朝以元杂剧最为繁盛,南戏衰落,到了明朝以南戏为基础发展成了传奇戏曲,并借鉴了元曲的音乐形式,同时剧情更加复杂。传奇戏比南戏更加完备,艺术成就更高。传奇戏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明朝前期以李开先的《宝剑记》、王世贞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为代表;第二阶段即明朝后期以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即《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为代表;第三阶段即明末清初以李玉的《一笠庵四种曲》、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为代表。其中以明朝的《牡丹亭》《鸣凤记》和清朝的《长生殿》《桃花扇》最为有名。传奇戏曲到了清朝中叶发展成了地方戏如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吕剧、秦腔、 昆曲、沪剧、粤剧、徽剧、淮剧等三百六十多种,被称为百家地方戏。如豫剧的《朝阳沟》、越剧的《穆桂英》、黄梅戏的《天仙配》、评剧的《秦香莲》、 吕剧的《李二嫂改嫁》、粤剧的《关汉卿》等。明朝戏曲以余姚、海盐、弋阳、昆山四大声腔为主,均来自于南戏,昆山腔影响最大。在明清传奇戏曲的发展基础上,到了清朝中叶诞生了百家地方戏。我们前面说过,地方戏中的徽剧有两个分支,一个南下了,一个北上了。北上的进了京城,吸收了各家戏曲的优势,经过百年的修炼,终于变成了大名鼎鼎的国粹京剧,代表作如《杨门女将》《霸王别姬》《将相和》《宇宙锋》等。

百家地方戏以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五大戏最为有名。地方戏在近代没落,甚至有很多剧中失去了传承。国家现在也开始抢救地方戏,努力让其能传承下去。因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明清两代除了戏曲的创作和戏曲的表演活动极为昌盛,戏曲的理论研究也较为繁荣。戏曲的理论著作首推徐渭的《南词叙录》和李渔的《闲情偶寄》。《南词叙录》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闲情偶寄》是研究中古代戏曲最为系统的著作,被称为中国戏曲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明朝前期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的诗文风格被称为“台阁体”,他们的诗文多为应酬之作,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内容空洞无物。到了明朝中期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主的前七子,强烈反对台阁体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习气,并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风格。随后又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提倡前七子的理念,崇尚复古。同时期以归有光为主的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盲目崇古,并提倡唐宋的古文风格,内容朴实,感情真挚,文以载道而不追求文体的华丽。归有光并把散文的写作范围扩大生活中的繁琐小事无所不包,开创小品文的写作风格。到明朝中后期以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袁为首的公安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写作内容上多抒写闲情逸致,缺少宏大的内容,促进了明朝中后期的小品文的发展。到了明朝后期以钟惺、谭元春代表的竟陵派继续公安派的反拟古提倡性灵的道路,同时也对公安派的缺点提出不满,他们认为公安派的文章庸俗肤浅,并提出”幽深孤峭”的风格加以纠正,文章求新求奇,字句深奥,但也晦涩难懂。到了清朝前期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核心的桐城派,继续走归有光的道路,提倡唐宋的古文风格,并提出”义法”的主张,义在于言之有物,法即是讲究形式技巧。可见他们要求文章内容要有义理,文辞要典雅,形式优美,可为好文章。

随后有恽敬、张惠言为首的阳湖派继续传承桐城派并弥补其缺点,融合汉魏六朝、唐宋散文的特长,并把骈文和散文进行结合,而桐城派并不看好骈文。到了清朝晚期,以曾国藩为首的湘乡派继续走桐城派道路,把追崇唐宋文章扩大到了先秦两汉,也主张骈散兼容,提倡”雄奇瑰玮”,使得桐城派古文得到了复兴。明清散文还可看明末清初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及张岱的散文。明清散文以归有光成就最大,其次张岱。

前面我们说到明朝的诗、词、赋、骈文等发展无力,不足一提。但到了清朝却出现了中兴,诗方面也出现了众多大家,如乾隆三大家袁枚、蒋士铨、赵翼和后三家王昙、孙原湘、舒位,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以及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王士禛、查慎行、赵执信、龚自珍等清朝著名诗人。词方面纳兰容若的词成就最高,犹如王国维称他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他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此时出现了词坛中兴的局面。同时陈维崧的骈文也比较有名。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随后又有袁枚、邵齐焘、 刘星炜、孙星衍、吴锡麒、洪亮吉、曾燠、孔广森等号称骈文八大家,出现了骈文复兴的局面。随着小说和戏曲的发展,促进了民间讲唱的发展,如评书、鼓词、弹词等,品种多样,在民间相当活跃。因此全国出现了众多民间说唱的人群,繁荣一时。这只是中国古典正统文学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随后就进入了全新的时代,让人可喜的是文章写作更自由了,让人可悲的是文化传承断裂了。

(0)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