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文化(山西面食文化简介)

山西面食文化(说说山西面食文化)

这次到山西出差时间较为充裕,“民以食为天”,工作之余,品尝山西各种面食,真是大开眼界。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中国面食文化发祥地。这里的的人们尽管日子算不上富足,但有关“吃”的文化却并不浅薄,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当令世人瞩目。

闲暇之余,查阅相关资料而知,山西的面食文化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历史因素与面食文化—

山西沁水下川文化遗址距今有两万年左右。出土文物就有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可以推知,山西境内粮食加工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面食出现最迟在汉代之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宋代面食有了炒、燠、煎等方式,还在面中加入或荤或素的浇头。明代面食制作已经很精美。经过历朝历代演变,山西面食整合诸多地区面食特点,形成了今天面食文化。

自然环境与面食文化—

山西地处内陆高原山区的季风区北部边缘,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显著,大小旱灾多易发生。山区适宜耐旱五谷生长,早在周代即以五谷为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高粱、谷等杂粮,限定了饮食向着面食文化模式发展。中北部地处高寒,对饮食要求温热型,且食用方便,面食恰好符合这一要求。不断探索,花样百出,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地区特殊的面食文化。

人文因素与面食文化—

山西任何地区的百姓都能做一手漂亮的面食。看起来非常单一的面食,在勤劳智慧的山西人手里,通过煮、蒸、炸、烤等手段,把单调繁琐的家务,变成了诗化的劳动。正由于广泛的群众性,才产生了精美无比的制作技术和品种,形成了独特的面食文化。其中,山西商人整合了其它地区饮食习惯,对山西面食文化形成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山西面食特点—

“以小杂粮为主”。历史上山西便有“小杂粮王国”之称。谷属有黍、稷、粱、麦(冬小麦、春小麦、荞麦),豆属有黑、绿、黄、豌、豇、扁、小豆等豆类。

“粗粮细作,细粮精作”。山西饭菜较为讲究,花样多,品种全。非常讲究烹饪技术,经常食用面食就有五六十种,令人眼花缭乱。尤其杂粮面食品,堪称山西面食一绝。

“面食结构独特”。山西面食无明显主副食区分,重数量,轻质量;多旱少雨,气温低,不适合种植蔬菜,吃菜成为一种奢侈。食俗中菜饭合一或汤饭合一成为百姓主要选择。

“品种丰富”。山西面食有据可查已达到一千多种(郭起云2003)。蒸、炸、煮、煎、烤等样样俱全。主要有蒸制类、煮制类、煎烤类、炸制类、菜饭合一类等。

“四大招牌三大讲究”。四大招牌:刀削面、拉面、刀拨面、剔尖。刀削面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成了山西代称。同北京打卤面、山东伊府面、河南鱼焙面、四川担担面一起被誉为中华五大面食。三大讲究:一讲浇头、二讲菜码、三讲小料。浇头有炸酱、打卤、蘸料、汤料等。菜码以山珍海味、土产小菜随意而定。小料则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除了山西醋,还有辣椒油、芝麻酱、绿豆芽、韭菜花等。

(0)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B826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