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彪 实习记者 李明明 江苏泰州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陈旭
创新药物是制药企业永恒的主题,也是企业获得高利润、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药企整体研发能力如何?中国医药创新处于哪个阶段?新药研发的壁垒是什么?我国如何能够真正从模仿创新向原研创新跨越?
近日,2021中国(泰州)医药峰会在江苏泰州召开。会上,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李佳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汇报。
他表示,我国新药创新目前面临难得的机遇期,未来5到10年,全球的制药工业将进行重组和转型升级,只有始终坚持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牢牢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实现药企的核心竞争力。
讲现状:中国的首创新药占比还很低
2018年,咨询机构麦肯锡调查显示,中国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率上升到4%~8%,这也标志着中国创新药物的能力在国际上基本跃升到第二梯队的行列中。
“我国已经从跟踪仿制药物迈入了模仿式创新,而现在必须要关注原始创新了。2019年美国的首创新药(FIRST IN CLASS)药物高达约20个,而中国只有两个,这些年中国的首创新药占的比例是非常低的,而且很多并不是基于新的药物,而是基于天然产物或者是中药、民族药里出来的首创新药。”李佳介绍。
根据FDA(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定义,被授予First-in-class的药物是指使用全新的、独特的作用机制来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它是一种彻底创新的方法,是第一个能够治疗该疾病的药。
谈及为什么做首创新药,李佳表示,因为它代表着整个医药领域里面最赚钱的部分,也最能解决临床未满足的需求。
以PD-1(一种免疫治疗药物)为例,我国比别的国家慢了4年上市,第一个和第二个PD-1药物占了85%的市场,而排在其后三位的药物大概占了10%,此后所有的药物加起来大概不会超过5%。虽然我国有5个PD-1上市了,但是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不到5%。
我国进行药物原始创新有没有机会?李佳认为,目前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期,因为以新靶标发现、新生物标志物发现、新分子实体发现、组合药物研究和快捷成药性研究这五个标志性的研究正在推进,而且是弯道超车的好路径。
“未来五到十年,全球的制药工业将进行重组和转型升级,很多大型药企都开始把研发等很多业务放到中国,这个领域面临着一个战略机遇期。同时生物医药不仅仅在于新药创制,还包括转化医学、再生医学、智能医疗、新材料全方位的变革,所以它是一个龙头,抓住它可能整个生物医药产业会变得不一样。”李佳说。
谈挑战:新药研发成功率仅5% 研发经费越来越高
在我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推动下,2008年到2018年,我国诞生了41个I类新药,而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新增12个和15个I类新药。
尽管在2017年我国医药市场便已名列全球第二,而且在药品生产数量、重量上还成为世界第一,但其中大部分是仿制药,价值比较低,而创新药占比则比较低,市场价值和国际相比有很大差距。
“新药研发以及整个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着很大的创新压力,因为费用越来越高,周期也越来越长,同时,新药的含金量、疗效也是在下滑的。目前即使是最大的公司也都很难承担新药研发的费用。”
李佳介绍,新药研发的失败率很高,往往是20个新药进入临床,到最后只能产生一个新药上市,换句话说只有5%的成功率,还不一定能成为重磅的新药。
“目前各大制药公司都不仅仅只做新药研发,也把开放式创新做到了极致,而且每一个大公司在中国都有投资。像诺华、礼来制药等都成立了中国的投资基金。跟小的企业和学术界的合作也越来越多。”
所谓重磅新药是制药行业用来指代年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的创新药,即约60亿~7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并以此作为衡量一款药物开发是否大获成功的标准。
李佳介绍,2001年研发一个新药平均花费约8亿美元,到2014年就已达到26亿美元了,其中阿斯利康投入资金最高,曾花了124亿美元做一个新药。
论对策:在全国建立新药研发公共平台和产业孵化器
李佳表示,当前行业的症结在于新药原创技术的缺乏,目前所有用于药物研发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都不是来自中国。
他介绍,很多大型国内药企在海外有自己的研发中心,目的不仅为了研发,更是为了发现并购买好的项目。但现在美国已经开始收紧这方面的销售,再从美国直接买到很好的新药项目已经不太可能了。
从新药发现领域,如何实现从发病机制的研究,到靶标发现,到先导分子发现,再到临床并最终投向市场?李佳表示,我国有最好的合同研究组织和药物化学,全世界很多新药都是由我国的合同研究组织做的。
李佳认为,我国新药研发有两方面还处于弱势,一方面是发病机制到靶标发现再到靶标确证。比如在生命科学领域,我国有大量论文的相关研究,但是这些新的研究进展大都没有进行转化,科研院所、大学也找不到资金能做这件事,投资人也不敢投资。另一个薄弱环节是我国真正走出临床到市场赚钱的药物也很少。
李佳据此分析,第一个弱势的方面可寻求通过国家实验室做好,因为只有抓住了靶标,才可能抓住后面整个产业。
而另外一个弱势方面的解决,是在全国建立新药研发的公共平台和产业孵化器,把新药研发链条上的一些平台整合进来,然后推动一些好的项目落地,将研究成果从临床前向上市转化,让资本和园区、平台结合得更加紧密。
“我认为20到30年之内,中国一定会出现自己的大药厂,我们有6000家的本土药企,还有很多的海归建立了生物科技企业,所以这些都是有可能的。”李佳强调。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