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店,可能大家会有这种疑问:1号店,去哪了?为什么消失了?好端端的1号店怎么了?
这个很多人怀念的网上电商发生了什么?
今天就来一起看下消失的1号店
成立于2008年的1号店,由曾任戴尔全球采购副总裁、亚马逊全球供应链副总裁的于刚博士与搭档刘峻岭联合创建。1号店的定位是“基于B2C模式的网上超市”,也是国内最早进军电子商务的企业之一。
1号店算是网上电商的先行者,它的创业初衷源于他们发现当时的电商做得都比较垂直,比如做图书的,做电器的,当时于刚和刘峻岭就想,为啥就没有什么都卖得呢,满足大众所需,在一个网站就可以解决,这就是1号店的创业点子。
发现创业点子以后,他们发现市场有人尝试了,但是都失败了,原因是必须要解决供应链的管理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网站就能活过来。
上面这个页面可以看出,1号店围绕着什么都卖的想法展开了,网站一经推出,很快获得了大众的青睐,他们很快有了用户,但是之前供应链管理的问题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需要很多资金来解决,所以很快他们第一笔融资资金就花光了。
烧钱无数的1号店,很快就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危机,继续外部资金输血。
这一次吸引到了沃尔玛和平安,因为沃尔玛给的估值低,价高者得,1号店缺钱,选择了平安,平安获胜
2010年5月,中国平安注资8000万元,取得1号店80%股权。
1号店进行了第一次易主的过程
平安提供的资金,解决了1号店的燃眉之急,但平安对于1号店的运作却有自己的打算。
1号店已经有了庞大的网上通道,平安此时刚好需要拓展网上渠道,而1号店则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平安的如意算盘打得很精,平安靠着1号店把握了网络分销的大契机。
除此之外,平安更进行了巧妙地布局
平安在向1号店注入资金的同时,还注入了大量采购资源。注资后,中国平安内部的采购业务大多通过1号店进行。平安各大办公IT资源、家具和装修乃至广告等大型采购项目均是通过1号店进行的。此外,平安还注入了大量的客户资源,比如将万里通积分平台和1号店实现对接,平安信用卡的持卡人能用积分在1号店里购物。
平安此举,直接表象是1号店在平安入住后,数字增长极快,这也为1号店造大市值提供了基础,从此意义来说,平安最后的目的还是处于资本运作。
第二次易主开始
2011年5月,仅仅1年后,平安保险集团以6500万美元(约4.5亿元)将其20%股权转让给美国商业零售商沃尔玛。一年间所持1号店股权增值近10倍。平安集团出售1号店股权展现了“资本运作高手本色”。
2012年2月,沃尔玛又宣布增持1号店股份,使其实际控股量增至51%,成为最大股东。按照并购条款,增持价格与上一次相当。上一次是以6500万美元(约4.5亿元人民币)转让20%股权,以此计算,沃尔玛增持至51%,累计出资约为1.66亿美元(10.44亿元),这使得1号店的估值成功超过20亿元。
2015年7月,沃尔玛收购1号店余下股权,全资控股这家在中国发展迅速的电子商务公司。此笔交易的作价,沃尔玛官方并未透露。但据传,短短5年里,平安在1号店的项目获利约10亿美元,投资收益相当丰厚。
这次易主可以看出平安充分展现了其资本运作的能力,而对于1号店的创始人来说,一切都归因于5年前的“拿错钱”开始,让公司走向了向下的拐点,原以为的雪中送炭,终究是同床异梦。
这一次沃尔玛全权掌控对1号店从包括人事、财务在内的地毯式人员调整,标志管理团队和1号店基因的大洗牌,这次易主导致管理团队彻底离开。
沃尔玛收购1号店的初衷是为了整合线上资源,线上和线下打通,为客户提供线上、移动端和线下购物的无缝对接体验,扩充自己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第三次易主
2016年6月,1号店股权从沃尔玛转至京东,1号店作价98亿左右被卖给京东集团。
京东将向沃尔玛发售新股,沃尔玛将获得京东新发行的144952250股A类普通股。交易完成后,沃尔玛将持有京东约5%的股份。按照京东股价估算,沃尔玛在中国业务估值约达15亿美元(约合98亿人民币),并不是传说中的400亿。
这一举动,原因是1号店在沃尔玛运营期间是亏损的,平安的内部购买资源撤出,对销售影响很大,沃尔玛选择在京东股价下跌时持有,看重的是未来股价上升后的增值,同时沃尔玛入驻京东,有利于沃尔玛的销售增长。
而京东这边,因为缺少百货这块资源,1号店作为弥补对冲天猫超市等对京东的威胁,所以这笔交易是双方各取所需。受与沃尔玛合作消息刺激,京东股价大涨,一度飙涨超过8%。
至此,1号店完成了自己的三次易主,京东将其更名为1号会员店,也意味着1号店从此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